三尺讲台育桃李 一堂好课话宽容 鹰潭市第八小学开展思政进阶课研讨活动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娄 嘉)4月30日上午,鹰潭市第八小学以“学会宽容”为主题开展思政进阶课研讨活动。
试教篇

杨晓影老师在试教《学会宽容》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捕捉内心的“情绪虫”——怒气虫(情绪失控)、报复虫(以牙还牙)、固执虫(拒绝沟通),并提出“静一静、多包容、多礼让”三步法,帮助学生领悟“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智慧。通过具象化隐喻与实践路径结合,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心理调适策略。
展示篇
杨晓影老师的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学会宽容》,以“六尺巷”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分享感受。学生们结合故事内容,纷纷表达了对宽容的初步理解。

为了让宽容的意义更具象,课堂还原了班级中真实发生的矛盾事件,进行情景重演。在情景中,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书中的“静心泉”“包容镜”“礼让亭”三个虚拟场景,思考“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并鼓励学生上台劝说发生矛盾的同学。令人欣慰的是,在同学们真诚的劝说中,矛盾逐渐化解,刚刚还怒目相向的同学最终重归于好。
紧接着,课堂进入“宽容书签”环节。学生们在粉色纸张上书写关于宽容的感悟,更有两位同学主动站出来,向曾因矛盾产生隔阂的同伴说明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并道歉,现场氛围温暖而真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情绪,杨老师特别设置了“宽容信箱”,鼓励学生将难以当面表达的心情写成信件投入信箱,为情绪找到出口。

课堂后半段,杨老师强调“宽容不等于纵容”,并通过引用韩愈的文章进一步阐释“严于律己”的重要性,让学生对宽容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课篇
江西省中小学思政课名师翁国伟工作室的成员们率先发言。
熊俊维老师:杨老师上课的风格是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首先,杨老师这堂课立足学情,紧扣育人目标,内容设计贴切学生实际,通过班级中真实的矛盾案例进行表演的活动,将“宽容”这一抽象概念转换为可感可知的情节活动;其次,杨老师的教学环节也是层层递进的,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又通过化解矛盾的三步法和宽容书签给予了学生实践的指导;另外,杨老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共鸣,又特别细心地准备了宽容信箱,帮助学生将体验内化。
吴志标老师:这堂课思路清晰,活动形式多样,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宽容以及宽容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情感上的一种愉悦。宽容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幸福的感觉,入情入心。
吴瑕瑜老师:杨老师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孩子学有所成,在他们处理的矛盾过程中,把“宽容”两个字映入他们的脑海中。
思政处主任陈红霞老师: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周到圆满,完全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设计的范本;她的思政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很生活化、情境化,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教研组长毛民英老师:杨老师从传统美德转化为现代宽容价值观的想法非常好。“宽容城”将道德的认知转化为可操作的情境,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这个方法也很好。明确“宽容”和“纵容”的界限,其实也是在深化法制教育,到了六年级这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如果可以在宽容信箱中投入学生是怎么完美处理这个事情的过程,跟大家分享,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这个方法,遇到这种事情应该怎么处理,那就能更好提高孩子们解决矛盾自主性。
六年级思政教师汪红梅:这种情绪管理是从“0到1”,1是先带领孩子如何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在日常生活中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遇到事情先要让孩子冷静下来,再去处理事情,这样也会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鹰潭市第八小学副校长张文娟用三个关键词对杨老师这堂课进行了一个小总结: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张文娟说道:我们的教研全员、全学科覆盖,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课感。我们听得多、反思得多,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提高了我们的眼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然后张校长抛出了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1、以这堂课为例,怎样去界定思政课与心理健康课之间的边界感?2、怎么让学生真正地有感而发地说出内心深处的想法?
此次活动不仅生动彰显了该校思政教学团队的创新活力与专业素养,更以高质量交流平台有效助推教学改革深化,切实提升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