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间歇性导尿全知道

2025-05-10 05:08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一、引言

  脊髓损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其中排尿功能障碍是该病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间歇性导尿作为一种关键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间歇性导尿

  间歇性导尿技术涉及在特定时间间隔内,通过尿道将导尿管置入膀胱,以规律性地排空尿液,随后移除导尿管。与持续性导尿管留置相比,间歇性导尿技术可避免导管长期存在于体内,从而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等并发症风险,有助于保持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间歇性导尿的适用情况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神经功能障碍,常引发膀胱排尿反射异常,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等排尿问题。当患者无法自主规律排尿,且残余尿量超过既定阈值(通常残余尿量大于100毫升)时,间歇性导尿的实施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此外,对于经过专业评估,适宜进行间歇性导尿的脊髓损伤患者,早期介入间歇性导尿策略,对于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四、间歇性导尿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导尿操作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尿道的解剖特点,以选择适宜规格的导尿管。通常情况下,成年男性适宜使用14至16Fr规格的导尿管,而成年女性推荐使用12至14Fr规格的导尿管。一次性导尿管因其使用便捷性及降低感染风险的优势而被广泛采用。在导尿过程中,推荐使用水溶性润滑剂涂抹于导尿管前端,以减轻导尿时对尿道的摩擦和潜在损伤。此外,应准备温水、肥皂或专用会阴清洁液以及干净的毛巾或棉球,进行导尿前后会阴部的清洁工作。选择一个清洁、安静且舒适的环境进行导尿操作至关重要,卧室或卫生间均可作为操作场所。操作前务必洗手,并确保环境通风良好。操作前,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间歇性导尿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以获得他们的理解与配合。患者需保持心态放松,避免因紧张情绪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从而增加导尿操作的难度。

  五、间歇性导尿的频率

  间歇性导尿的实施应依据患者残余尿量及自主排尿功能的动态变化,对导尿频率进行相应调整。具体操作标准如下:当残余尿量在400~500ml之间时,每4小时进行一次导尿;若残余尿量为200~300ml,并且在两次导尿之间能够自主排尿≥100ml,则将导尿频率调整为每6小时一次;若残余尿量<200ml且自主排尿≥200ml,则可将导尿频率延长至每8小时一次;若残余尿量持续<100ml,可考虑终止导尿。在初始阶段,建议每日导尿4~6次(间隔4~6小时),并结合患者每日饮水量(建议200ml)及排尿节律进行调整。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测,每次导尿前记录自主排尿量,导尿后测量残余尿量,并且每周至少进行2次膀胱功能评估;在膀胱过度充盈的情况下,单次导尿量不得超过500ml,调整导尿频率时需同时满足残余尿量和自主排尿量的标准。

  六、间歇性导尿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一次性导尿管时,必须清洁导尿。操作前应彻底进行手部清洁,并佩戴手套,以防止导尿管及尿道口的污染。建议每日对会阴区域进行2~3次的清洁,并勤换内衣,以保持会阴部的干燥状态。同时,需密切监测尿液的颜色、质地及气味。正常情况下,尿液应呈现淡黄色且清澈透明。若观察到尿液出现浑浊、血尿或异味等异常现象,可能预示泌尿系统感染或其他相关并发症,此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对于实施间歇性导尿的患者,适量的水分摄入显得尤为关键。建议患者每日总液体摄入量控制在200ml以内,该摄入量涵盖各类饮料、米汤、果汁等液体形式,20时之后应尽量减少饮水,同时避免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以保障睡眠质量不受影响。水分摄入应均匀分布在全天各个时段,以维持尿液生成的稳定性,从而便于间歇性导尿顺利进行。在进行间歇性导尿的同时,建议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如定时饮水和定时排尿等措施,以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当患者感受到尿意时,应尝试自主排尿,随后再执行间歇性导尿,以清除残余尿液。

  七、结语

  间歇性导尿作为脊髓损伤患者管理排尿功能障碍的关键手段,要求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出院后患者或家属可自行导尿,在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及监测尿液状态,并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芮丽萍 祥云县人民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