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不容忽视,科学慢病管理是关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高收入国家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但发展中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也逐年攀升。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超2.45亿,但知晓率不足50%,且控制率仅为15.3%。高血压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对心脏、血管、肾脏、眼睛等多个器官的损害,还因为它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导致很多患者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最终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危害和管理方法,尤其是科学的慢病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疾病。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的定义,成年人静息状态下的收缩压(SBP)≥140mmHg或舒张压(DBP)≥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类型。
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90%以上,发病原因不明确,通常与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相关。高盐、高脂肪饮食和不良的生活习惯、肥胖、缺乏运动等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继发性高血压。约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10%,通常是由其他疾病引起,如肾脏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药物因素等。
二、高血压的危害
心脏问题。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血压会让心脏变得更加疲劳,可能引发冠心病和心力衰竭,还容易导致血管硬化,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中风。高血压是中风的重要诱因,尤其是脑出血和缺血性中风。长期高血压会增加脑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进而引发中风。
肾脏损伤。高血压会影响肾脏健康,长期控制不好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甚至出现肾衰竭。高血压是慢性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眼睛问题。高血压还可能导致眼底血管受损,出现视网膜出血或动脉硬化,严重时可能会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三、高血压的慢病管理策略
(一)血压监测与早期筛查
高血压的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并及时干预。定期监测血压是最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成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包括40岁以上人群、家族有高血压史、肥胖、糖尿病患者等。此外,对于血压偏高的朋友,除定期测量血压外,还可以考虑家庭自测血压,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血压波动,帮助医生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预防高血压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中风、心脏病等。
(二)药物治疗的规范性
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每天1次,药效持续24小时,适合长期控制血压。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片、卡托普利)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一般用于紧急降压或特殊情况。避免自行购买“保健品”替代药物,可能延误治疗。高血压用药5大原则:选对药(长效药优先)、固定时间吃(最好早上)、不随意增减药量、避免药物冲突(感冒药、酒精等)、定期复查(监测血压和副作用)。
(三)生活方式调整
减少盐的摄入。长期过量摄入食盐会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引发高血压。成人每日摄入的食盐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量。饮食中尽量避免腌制食品、快餐和加工食品,从而有效帮助控制血压。
减重。肥胖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体重过重会增加心脏的工作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减重,不仅能有效控制血压,还能减少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规律运动。有氧运动对降血压有显著效果。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能够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帮助保持正常血压。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都是独立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长期吸烟使血压难以控制;过量饮酒则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戒烟限酒不仅有助于控制血压,还有益于心脏健康。
(四)长期随访与管理
高血压是一项需要长期管理的任务,患者应定期复诊并监测血压变化。对于已经有并发症的患者(如冠心病、脑卒中、肾病等),还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健康问题。
控制血糖与血脂。血糖和血脂过高会加重高血压的症状。患者应控制血糖和血脂,保持血压稳定。
检查肾功能。高血压会影响肾脏健康,定期检查肾功能非常重要,尤其是检查尿液中的蛋白质和肾小管功能。
保持心理健康。高血压患者应减少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理健康有助于血压控制。
高血压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的慢病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做好高血压的早期筛查、个体化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干预和长期随访等综合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高血压的控制,保护个人健康。
雷玲 兴安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