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心脏康复:这些训练要点你不可不知

2025-05-10 05:08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心脏手术是复杂且风险高的操作手术,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术后需要开展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身体机能。因为心脏手术后仍有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掌握康复训练要点,规避不科学的康复训练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心脏手术后注意事项

  心脏手术术后需要注意饮食、运动、药物及心理等因素的调整。

  (一)饮食结构调整

  心脏病患者术后的饮食需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每100克含2.4克纤维;红薯,每100克含10.6克纤维,富含钾、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芹菜,每100克芹菜中的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7克,富含维生素K、叶酸和钾等多种营养成分。同时,规律进食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另外,保障适量水分的摄入,提高身体代谢率,有利于身体康复。

  (二)适量运动

  心脏病患者术后的运动需要格外小心,分为住院期间运动、出院后早期运动及居家运动等阶段。

  1.住院期间的训练要点

  心脏病手术后6小时,可卧床做四肢的被动和主动活动;术后12小时,可以做坐姿的低强度运动;术后1~2天可以进行翻身、活动四肢等运动,仍以卧床运动为主;术后3天,可以进行下床散步、打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通过缓慢运动、肢体活动,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机能恢复。这样的轻度、缓慢运动需要在医生或护士的监督下进行,防止过量运动对患者身体造成负面影响。另外,术后的呼吸训练非常重要,正确的呼吸训练可以降低心率、减轻心脏供血负担,帮助患者恢复。一般住院期间的呼吸训练以深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为主。

  深呼吸:患者仰卧位,慢慢地吸气,将吸入的空气推至下腹,感觉到腹部胀满,然后慢慢呼出气体;在腹部收紧后,再次深吸、深呼,如此往复。为了提高深呼吸的效果,可以在每次深呼、深吸时记5个数(根据患者体质调整数值),提高深呼吸的训练效果。

  胸式呼吸:患者采取坐姿或者站姿,慢慢地吸入气体,待胸部气体胀满后,缓慢呼出;胸部气体呼出后感觉到收紧,即可再次吸入气体,如此重复。

  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相反,在吸入气体时,鼓起腹部,直到腹部有胀满感;呼出气体时,收缩腹部,直到完全呼出。如此重复即可。患者每天坚持2~3次呼吸训练,每次10~15分钟。住院期间的训练过程中,医生和护士要监测患者运动后的心率、心肺功能等数据,评价患者运动效果,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康复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提高住院期间训练的有效性,帮助患者及时恢复身体健康,发挥康复训练的积极效果。

  2.出院后早期训练要点

  心脏病患者出院1~3月内,可以进行门诊和居家康复训练,建议近距离散步、伸展运动、打太极拳、八段锦等。在进行运动前、后需要进行心率、血压等指标的监测,及时掌握患者的身体变化情况,科学开展训练。通过开展轻度的有氧运动,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锻炼心肺耐力;通过柔韧性训练,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身体代谢,降低心脏负担。要注意对患者的运动强度及时间进行监测,并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使患者逐渐适应新的运动强度,避免过量运动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患者在打太极拳、八段锦时要掌握正确的姿势与动作,注意呼吸运动的协调性,才能发挥太极拳、八段锦的运动效果,在缓慢的动作中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疲劳、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加快患者身体机能的提升。家属在患者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身体协调性、呼吸节奏等,对患者的运动效果、体质进行监测,确保在科学的运动下维持身体代谢与血液循环的稳定,规避运动的不良影响。同时,注意让患者及时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给予机体恢复时间。

  3.三个月后居家训练要点

  心脏手术完成3个月后,患者可以进行快走、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室外运动,呼吸新鲜的空气,放松身心。在运动训练中感受快乐,帮助机体恢复。同时可以进行力量训练,提高四肢的运动强度。如举哑铃、做俯卧撑等,锻炼心脏泵血功能。通过开展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加快机体恢复速度,逐渐提高心肺耐受力和肢体灵活性。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间要灵活把握,感觉到疲惫要及时休息,等待体力恢复再进行运动,发挥运动的效果。

  4.运动强度调整

  术后心脏康复需要通过运动训练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维持机体的健康,但是不同的运动强度又反过来影响心脏功能康复的程度。合适的运动强度可以提高康复训练效果,不合理的运动强度会制约机体恢复。因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对运动强度进行科学调整,帮助患者养成适宜的运动习惯。一般,术后心脏康复训练的运动强度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来确定,术后患者正常目标心率为最大心率的50%~70%左右,最大心率计算公式为220减去患者年龄。比如,一位65岁患者,最大心率为220-65=155次/分钟,其目标心率在78-110次/分钟之间。在患者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监测心率确定运动强度的合理性,使其在目标心率范围内,且患者感觉到非常舒适,说明运动强度适合;若患者的心率超出目标心率范围,或者身体不适,说明运动强度过高,需要降低运动量,增加休息时间,并及时就医。因此,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可以帮助心脏康复训练的高效开展。

  5.运动频率要点

  术后心脏康复训练的频率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灵活开展,一般每个星期进行3~5次康复训练,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心脏耐受力等灵活调整训练强度、时间、方式等,确保患者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另外,应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逐渐提高训练强度与时间,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康复训练内容。

  二、药物管理

  术后心脏康复的药物管理需要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种类与用量。尤其是抗凝药、降压药等要切实根据医生的嘱咐用药。在术后训练过程中,需要定期体检,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调整用药,同时注意不同药物服用的方法与时间,防止不同药物之间发生不良反应。术后心脏康复需要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防止血栓形成;贝那普利、氨氯地平等降压药有助于控制血压;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可用于缓解心绞痛。若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需要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手术伤口需要保持清洁、干燥、定时换药,避免发生感染。同时,密切关注伤口的愈合情况,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血等现象。一旦发现伤口异常,需要立即就医,采取措施。另外,患者需要服用一定的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三、定期复查

  术后心脏康复训练的同时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同时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调整用药。如在训练期间,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要马上就医,通过检查确定不适症状的原因,防止病情复发。

  四、心理调整

  术后心脏康复训练过程中,由于身体恢复时间较长,通常导致患者感到烦闷、焦虑、抑郁等问题,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为此,需要鼓励患者对身体康复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与亲朋好友多沟通交流,到户外散步、游览,缓解心理问题。家属需要对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及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通过听音乐、做舒缓的运动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提高患者的食欲、运动量,助推康复训练目的达成,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科学掌握术后心脏康复的训练要点,可以帮助患者及早恢复健康,远离疾病的折磨,勇敢、快乐地面对生活。因此,康复训练过程不仅要方法正确,而且要遵医嘱用药。同时,实时监测身体指标变化,在监督与科学合理的调整中逐渐提高身体机能,达到康复训练的效果,完成术后心脏康复的目的,恢复身心健康。

  俞玲玲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心脏康复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