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竹子何以生“金”——铜鼓县毛竹林高改“第一村”见闻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除杂草、砍杂木、除老竹……5月13日一大早,铜鼓县三都镇大槽村村民樊文彪就在竹林里忙开了。
樊文彪家有60亩竹林,他算了一笔账:高标准笋竹两用林改造(以下简称高改)每年可获补贴3万元,和妻子在村里的毛竹基地务工,年收入约2.5万元,加上销售冬笋、春笋和毛竹,一年至少进账6万元。
樊文彪在家门口有活干、能挣钱,得益于铜鼓县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笋竹产业,将丰富的毛竹资源变为富民产业。
村民在竹林里除杂。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摄
大槽村是铜鼓县毛竹林高改“第一村”,森林覆盖率达95%。该村有827人,山林面积约3.2万亩,其中毛竹林约2.5万亩,人均30余亩。过去,村里的毛竹林长期处于粗放管理状态,竹笋越挖越小,竹林越砍越枯败,每亩年收益仅100多元,村民们纷纷弃林外出谋生。
转机发生在2022年5月。当年,铜鼓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毛竹产业,如在省竹类资源培育补助标准每亩500元的基础上,县财政统筹乡村振兴及涉农资金配套补助每亩100元。对新建宽度3米以上的竹林道路,在省级补助每公里1.2万元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万元用于支持竹林道路建设。同时,由县主要领导带队,组织镇村干部、毛竹林经营大户等到福建永安等地“取经”。
“永安老表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毛竹林亩均每届(两年)卖春笋、冬笋、毛竹的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深深震撼了我们。”大槽村党支部书记朱勇名说,通过外出学习,他与村民都意识到村里毛竹效益低,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规模化经营、无现代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
大槽村“对症抓药”:针对竹林小散乱的问题,成立专业合作社,整合竹林4000余亩,吸纳周边农户山林8918亩,进行规模化高改;针对缺技术问题,邀请浙江丽水学院竹产业发展专家团队来村指导;针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短板问题,打造了大槽村万亩竹海数字监测平台。
“以前施肥全凭经验,现在看数据‘喂饭’。”朱勇名点开手机软件说,去年村里的竹林因精准补肥,春笋产量翻了两番。新技术还为每亩毛竹林节约肥料和施肥劳动力成本100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槽村地势险峻,为解决竹笋和毛竹下山难,村里还引进竹林轨道运输机。
“每人一趟只能肩挑50公斤春笋,一天10趟也就500公斤。安装竹林轨道运输机后,一次就可运输500公斤。”朱勇名说,仅此一项,每天至少省去运输成本1200元。
精准施策,让大槽村不再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目前,全村累计完成毛竹林高改4000余亩,居全县第一。去年村里合作社收获了15万公斤春笋,创下了历年新高。今年春笋总采收量近50万公斤。“明年是竹笋的丰产年,我们预计采收量能突破150万公斤。”朱勇名向记者介绍,今年村合作社的社员年均纯收入预计达8万元以上,预计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以上。
村里的家底厚了,民生短板得以补齐,从净化河道到美化村庄,从修沟通渠到安装路灯,办成一件件民生实事。
“我们计划2027年实现毛竹林高改万亩,同时建立竹笋冷冻库,延伸毛竹产业链,让竹农旺季淡季都能卖个好价钱。”朱勇名说,现在村民毛竹林流转可拿租金,基地务工能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未来还要通过延链和补链,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让一座座竹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
记者手记
青山不负追梦人
从“望竹兴叹”到“点竹成金”,大槽村的探索给出三重启示:政策撬动是前提,铜鼓县精准扶持政策,激活了沉睡的竹林资源;科技赋能是关键,数字化管理让传统竹林产业焕发新生;机制创新是根本,合作社联结农户利益,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根翠竹也能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洪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