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唯实求真的时代答卷——寻乌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笔
编者按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开展寻乌调查95周年。寻乌调查作为党的调查研究光辉典范,其唯实求真精神历久弥新。进入新时代,寻乌县以此为指引,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社会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持续发力,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兴业、强县、富民、铸魂,本报今日刊发报道,敬请关注。
在赣粤闽三省交界的广袤群山之中,寻乌,这座仅有33万人口的县城,正以惊人的姿态破茧成蝶。
95年前,毛泽东同志深入寻乌这片土地,开展了意义深远的寻乌调查,以脚踏实地的探索、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写下《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两部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
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加快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寻乌县在红色基因与湾区思维的碰撞中,探寻发展的新路径,解码新时代的发展命题,用一件件实实在在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服务民生的举措,绘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红色沃土换新颜
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所在地——长宁镇三二五村,是一个用数字铭刻红色记忆的特殊村落。1928年3月25日,一场波澜壮阔的“三二五”农民武装斗争在这里爆发,新中国成立后,村庄便以此命名。然而,守着“红色名村”的金字招牌,三二五村却曾因发展路径模糊,在时代浪潮中一度步履蹒跚。
转机出现在2022年。在中宣部和深圳市的帮扶下,寻乌县以毛泽东同志在寻乌的革命足迹为主线,实施“一馆七址”项目。三二五村抓住这一契机,全力打造“寻乌调查·1930红色文旅街区”。
施工时,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建设者摒弃大拆大建,用青砖修补老墙裂缝,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改造与人居环境整治,将裁缝铺、打铁铺、豆腐坊等传统店铺复原。这种“修旧如旧”的匠心,让历史场景穿越时空重现眼前。
4月下旬,记者偶遇数百名从深圳市龙岗区来村里研学的中学生。其中一名中学生兴奋地说:“在这里既能学习红色历史,又能感受客家文化,体验感真不错。”数据也印证着转型的成功:街区游客数量从2021年的10万人次,激增至2024年的90多万人次。
面对文旅热潮带来的发展机遇,三二五村提出建设宾馆酒店的构想。但寻乌县立足长远,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态度深入调研,否决了这一提议,转而引导村庄探索“红色文化+电商”的创新路径,全力擦亮“三二五村·中国红色名村”品牌。
很快,三二五村成立了红村壹品旅游投资公司,创建了“三二五红心果社”品牌。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新动能。“我们通过网络直播销售村民种植的鹰嘴桃、百香果等农产品。借助‘三二五红心果社’‘寻福礼’品牌,这些农产品在大湾区十分畅销。”回村创业青年王静的切身体会,正是产业转型成功的生动注脚。
2024年,三二五村农产品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10万元跃升至80万元,公共文化场所面积扩容5倍。曾经沉寂的村庄,如今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红村”。
三二五村的蝶变,正是寻乌人传承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的生动缩影。而这种深入调研、实事求是的作风,不仅重塑了红色名村的发展路径,更在全县产业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寻乌最具特色的产业当属果业,脐橙、柑橘曾是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然而,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果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黄龙病的肆虐,果业一度陷入危机。
面对这一困境,寻乌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果独大”到“百果满园”的华丽转变。
湾区思维拓新局
从红色沃土中汲取精神养分的同时,寻乌人将目光投向数百公里之外的粤港澳大湾区,以主动“融湾”的姿态,将老区的生态资源优势与特区的先进理念深度融合——当“唯实求真”遇上湾区思维,一场重塑县域经济版图的实践革新正在加速推进。
在寻乌县南桥镇沈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新鲜有机包菜正经历着全产业链的价值转化:嫩叶被制成即食蔬菜,老叶则发酵成为有机肥,实现了“吃干榨净”的零浪费生产模式。这一创新的生产方式,是寻乌借助大湾区先进产业理念,结合本地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
谈及企业从深圳迁址寻乌的决策,该公司总经理陈连煌满怀信心地说:“‘东江源头’这块生态金名片,再加上寻乌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潜力。”
这并非个例,如今的寻乌,空压机产业占全国四分之一产能、17家企业入驻“圳帮扶”平台、8款产品获“圳品”认证、建成5个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曾经因群山阻隔而发展受限的寻乌,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逆袭。
逆袭的背后,离不开寻乌县委、县政府精心打造的“126”人才培养机制——1个月集中学习、2个月脱产抓项目、6个月赴深圳跟班锻炼。
南桥镇镇长曾伟林回忆2022年在深圳市龙岗区的跟岗经历时感慨:“该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的社区治理模式,让我深刻认识到‘山区思维’与‘湾区思维’的差距。”带着前沿理念返乡后,他将当时任职地澄江镇的澄江中心小学闲置食堂改造成多功能少儿图书馆,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这一实践,正是寻乌“借智湾区”战略的生动缩影。
三年来,全县138名科级干部完成深圳研修,实现了从传统思维到开放思维的转变。思想的破冰带来行动的突围。县融媒体中心干部吴志琼把在深圳晚报社学到的新媒体运营经验带回寻乌,策划的脐橙采摘直播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寻乌发布”的粉丝量飙升50%;寻乌县园区资产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昌海借鉴深圳园区管理模式,推出“安静生产期”制度,让企业从“迎检忙”转向“生产忙”。
在两地干部的频繁交流中,深圳的创新智慧与寻乌的生态资源深度融合,特区经验与老区实践双向赋能,催生出独特的“化学反应”。
在深寻食品产业园,来自大湾区的4家企业,构建起有机蔬菜种植、加工、冷链运输的完整产业链;巧耕人家农业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不仅创造200余个就业岗位,更将小叶芥菜打造成日销过万罐的“网红腌菜”。三舰客气体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站在现代化厂房前感叹:“低成本运营与本地化配套,让企业既有成本优势,又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寻乌立足东江源头的生态定位,摒弃“大而全”的传统发展路径,聚焦空压机、智能包装等细分领域,着力打造“小而美”的特色产业链集群。这种“借智不照搬”的发展智慧,是湾区思维本土化的生动诠释。
寻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琳介绍,寻乌已出台14个专项对标方案,制定160余项提升措施,构建起“1+16+N”支援机制,与深圳市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合作网络。“新一批赴深跟岗干部今年5月初已到岗,‘借智湾区’实践仍在继续。”
民生实事暖人心
“在家门口能看上这么精彩的话剧,太惊喜了。”“五一”期间,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叩响》在寻乌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座无虚席,村民们沉浸在文化的魅力之中,感受着艺术的熏陶。这场演出,是寻乌县唯实求真改善民生的生动写照,也是其在文化惠民方面的一次实践。
漫步在寻乌街头,每一处变化都彰显着“实”字。滨河公园内,蜿蜒的绿道、便民的设施,让居民刘阿姨由衷赞叹:“环境变美了,生活更便利了,幸福感越来越强。”文峰乡长举村349户房屋的立面改造工程,让79岁的邱大爷望着焕然一新的家,笑容满面:“房子大气又敞亮,住着既舒心又踏实。”
“调查研究,洞悉民情,是每名干部必须承担的责任。”寻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永强表示,从文化惠民到政务改革,寻乌的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践行着唯实求真的精神内核——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待。
在唯实求真作风的引领下,近年来,寻乌县公共服务实现了快速发展。12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遍布城乡,公共文化场所面积增长5倍;托育服务从无到有,28家机构提供1950个托位,惠及2000多个家庭;10条免费公交专线直通工业园区,工人凭厂牌免费乘车,实现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战场上,寻乌同样以唯真求实破题,创造了“寻乌不寻常”的社会治理业绩。
城北村千寻巷曾是城市治理的痛点,环境脏乱差、社情也较复杂。“改造前,我们多次召开屋场会,听取大家的意见。”村干部骆家辉介绍,村里搭建“围炉煮茶”“长板凳”“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平台,及时了解和解决居民的“微”需求,掌握社情民意,将群众的期盼转化为改造蓝图。
在改造过程中,居民们也从局外人变身主人翁,积极参与,有的帮忙清理杂物,有的出谋划策。居民何大爷开心地说:“现在的千寻巷干净整洁,还有文化味儿,晚上大家都喜欢出来散步聊天,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千寻巷的改造,不仅改善了环境,更凝聚了人心,实现了从“改环境”到“改人心”的转变。
从寻乌调查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各项工作与发展,早已成为寻乌历届为政者的“必修课”。“我们会紧紧握住唯实求真这把‘金钥匙’,实事求是地谋划发展。”寻乌县委书记蓝贤林笃定地说。
兴业步伐坚定有力,强县蓝图徐徐展开,富民梦想逐步实现,铸魂工程扎实推进……2024年,寻乌县生产总值达156.44亿元,较2021年增加41.62亿元;增速7.1%,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在赣州市排位从2021年的第九跃升至第二。
从“红色名村”的华丽蝶变,到湾区思维的深度植入;从干部队伍的思维转换,再到民生福祉的切实提升,寻乌的实践充分证明:唯实求真不仅是一种精神传承,更是一种行动自觉。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惠子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