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区第一小学非遗劳动教育结硕果(图)

2025-05-16 12:14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抚州头条客户端讯 在东乡区第一小学,“生·动”教育新理念正焕发着蓬勃生机与活力。学校以这一理念为指引,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辟出独具特色的育人新路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传承非遗,收获成长与进步。

  踏入校园,低年级的折纸课堂同样洋溢着创意与欢乐。一年级的孩子们专注地摆弄着彩纸,在老师的引导下,灵巧的小手将一张张普通的纸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爱心与花朵。有的爱心折得饱满立体,有的花朵还搭配了卷曲的花瓣,稚嫩的作品中满是童真与对美的追求。  二年级的折纸课程则更具主题色彩。孩子们怀着崇敬与自豪之情,精心折出带有中国制造标志的模型,五角星点缀其上,还巧妙地用红彩纸制作红旗。这些作品是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展现。

  中高年级的非遗劳动教育课程同样精彩纷呈。三年级的彩带编织课堂同样精彩纷呈。绚丽的彩带在孩子们手中翻转、缠绕,除了编织出精美手环,还做出中国结、钥匙扣等各式生活用品与装饰品。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彩带编织中融入创意:有的将钥匙扣设计成小动物模样,搭配流苏穗子;有的编织出多层立体的中国结,寓意吉祥如意。他们把亲手制作的作品送给家人和朋友,让更多人领略到彩带编织这一非遗的魅力。四年级的手工钩针课堂上,孩子们手持小小的钩针,穿梭在五彩斑斓的毛线之间。他们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从最基础的起针学起,逐渐掌握短针、长针、引拔针等多种针法。指尖翻飞间,不仅诞生了一个个实用的杯垫,更有造型别致的头花。粉白相间的花朵缀着精致蕾丝或是俏皮的蝴蝶结样式,孩子们将亲手钩织的头花佩戴在发间,成了校园里一道灵动的风景线。五年级的藤条编织课程更是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面对看似僵硬粗糙的藤条,孩子们毫不退缩。他们团结协作,运用复杂的编织技法,创作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作品。从精巧的杯垫、实用的收纳盒,到造型大气的篮子、晒匾,再到富有节日氛围的灯笼、扇子,甚至还有形态逼真的动物造型。这些藤编作品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智慧与匠心,更承载着他们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

 

  东乡区第一小学将非遗传承纳入劳动教育体系,意义深远。一方面,劳动教育让学生们走出书本,通过亲身实践,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的融入,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低年级的折纸启蒙,到中高年级的非遗学习,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生动”教育理念的滋养下,成长为传承非遗、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好少年,让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