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江西|一把伞带来的古今传奇
在江西婺源甲路村,一把把精美的油纸伞静静陈列在工坊与展馆中。谁能想到,这些看似寻常的伞具,竟承载着八百年的历史与文化,牵系着南宋丞相马廷鸾、甲路纸伞与婺源马氏家族的不解之缘。

马廷鸾
马廷鸾,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众埠乡楼前村人。青年时期因家贫无力娶妻,入赘于婺源县甲道张家。宋淳祐七年,马廷鸾以进士第四名入仕,历任要职。咸淳九年,面对元军南侵与朝廷内腐,他愤然辞官,挈带妻儿归隐甲路。这位“立朝无朋党的孤竹”,行囊中除了青布衫、端砚,还有一柄临安官伞。伞骨阴刻“铁骨承露”,彰显理学精神;伞面绘《寒江独钓图》,暗含隐逸意象;伞头铜箍錾刻“淳祐七年进士第四”,留存功名记忆。归乡后的马廷鸾常执此伞,言“此身如伞,可庇一方”,他或许未曾料到,这把伞竟开启了一段绵延八百年的传奇。
马廷鸾之孙马晸以这把京伞为范,辑《伞谱》确立工艺标准。当地工匠以婺源特产的毛竹为骨,结合徽纸、桐油等材料,改良京城伞具工艺:竹骨经蒸煮、暴晒、烘烤三防处理,伞面以皮纸裱糊,绘以徽派山水花鸟,经三十余道工序制成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油纸伞。这种“以京器为范,融乡土之智”的创制,使甲路伞迅速成为江南名产,至清代被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随徽商远销海内外。

抗战时期的甲路制伞店
民国时期,甲路制伞作坊多达36家,年产25万把,1936年更是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其竹制“虎尾键”与“多层裱糊法”,至今仍是非遗传承的核心技艺。如今,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戴开祥等人坚守古法,同时融入现代设计,推出文创伞具。
从南宋丞相的归隐雅物,到百姓日常的晴雨伴侣,再成为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甲路纸伞凝聚着士大夫精神与民间智慧。在甲路村,古建筑飞檐与制伞工坊晒场相映成趣,老匠人的刨刀声与学堂诵读声交织共鸣。这把传承八百年的油纸伞,始终在徽派马头墙间开合,承载着历史,连接着未来,让人们在撑开伞的瞬间,便能触摸到古今交融的文化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