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代言别光盯着“出圈”

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英语、东北话无缝衔接,为家乡大米带货;划竹筏、牵骏马,变装“侠客”推广家乡绝美风景……近年来,不少干部扮相出镜,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放下架子、与时俱进,一些干部主动拥抱互联网,以接地气的方式和网友互动交流,不仅让一域的风土人情得到立体展现,更让人们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好客。从效果来看,不少经“网红局长”“网红干部”推介的地方知名度大增,以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城市和景点变得人气十足,为地方文旅发展打开了新窗口。对此,公众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然而,无论是代言文旅项目,还是推销助农产品,干部都应做到“出圈”不“出格”。揆诸现实,一些干部拍摄的代言视频跟风模仿、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网友对千篇一律的“换装秀”“土味剧情”也失去了兴趣,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更有甚者,有的短视频趋向庸俗化,或以搞怪扮丑吸引眼球,或借低俗剧情博取流量,不仅未能展现当地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反而引起网友的反感,偏离了初衷。此外,有的干部将很多精力投入短视频制作或网络直播,却忽视提升相关产品及配套服务的质量,导致消费者的实际体验与宣传内容产生较大落差,引发了口碑“反噬”。
要想既抓住流量、又留住口碑,真正的战场绝不在镜头前。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哈尔滨、到“非遗也很潮”的泉州;从“村超”“村BA”火爆“出圈”的榕江,到“中国最美乡村”婺源……这些成为文旅“香饽饽”的地方,无一不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印记,无一不是在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下足了功夫。实践证明,只有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用文化自信取代流量焦虑,用创新表达代替简单模仿,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和细致周到的服务不断为消费者带来多样化、差异化的体验,才是一地一域从“网红”变“长红”的密码。
消费者的口碑是最好的宣传。今年“五一”假期,多地推出暖心举措,打开党政机关大门,为游客提供免费停车服务、免费饮用水,甚至开放政府食堂,收获了游客的好口碑。事实表明,旅游体验的好坏在根本上取决于服务是否细致、管理是否到位、相关产业链是否完善,而这些并不是拍几个短视频就能马上做到的。因此,把一时的流量转化为一方水土吸引八方游客的长期效益,各地还须苦练内功,在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对开展文旅代言的干部来说,既要当好推介官、引路人,更要注重履行好岗位职责,多把心思花在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上,多把功夫下在夯实产业根基上。唯有如此,当流量的潮水退去,干部的工作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本报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