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结婚这件事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有关结婚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开始实施,婚姻登记地域限制取消,新人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婚姻登记全国各地通办,这意味着年轻人结婚登记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便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项政策刚好赶在“520”结婚登记高峰日前出台,新政策实施后,多地结婚登记预约火爆,迎来首批异地户籍结婚登记的小高峰。
近几年,各种关于催婚、结婚人数下降的报道屡见不鲜,新条例实施后,“结婚”这一人生的头等大事或将迎来“破局”。
一
近些年来,我国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结婚人数出现下降趋势。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610.6万对新人登记结婚,相比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峰2013年的1346.93万对,数量“腰斩”;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同样不高,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15.9万对。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个现实的婚恋困境。
婚姻变得“奢侈”了。从过去结婚的“三大件”,到后来车子、房子成了结婚“标配”,生活水平在提高,年轻人对婚姻质量的衡量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无论是家庭开支、育儿成本,还是婚恋失败带来的沉没成本,都让年轻人意识到,婚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得不对婚姻权衡利弊。
“精神共鸣”更重要。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个体意识的觉醒,让年轻人对婚姻的期待从“经济互助”转向“三观一致”。部分年轻人不再愿意为了结婚而结婚,去迎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社会期待,而更在乎对方是否是那个“对的人”。社交媒体上,对话题“婚姻是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讨论获得超百万点赞,不少年轻人表示更愿意为“灵魂契合”等待,而非因年龄妥协。
社交环境的负面影响。期待完美婚姻、对婚姻理想化是人之常情,然而现实中的婚姻往往伴随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在社交平台上,一些婚姻负面案例被过分放大,“丧偶式带娃”“天价离婚”等话题对年轻人造成心理威慑。有人将婚姻视为“高风险投资”,“不婚保平安”的防御性心理在社交网络扩散,被群体性认知强化,使一些人对婚姻产生逃避与抗拒心理。
除上述原因外,适婚年龄人群减少、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社交圈子相对固定等因素,也让不少年轻人被迫晚婚或单身。同时,今天的年轻人更看重婚姻质量和个人价值,他们希望在婚姻中找到共同成长的伴侣。从这一层面来看,年轻人并非抗拒婚姻,而是拒绝盲目进入婚姻,以“不凑合”“不将就”重构婚姻的意义。
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浪漫憧憬。当下,结婚从家庭私事演变为公共议题,应该看到所谓“父母着急,年轻人淡定”的现象背后,其实普遍存在的是年轻人的困惑与焦虑。
让更多人能够如愿步入婚姻的殿堂,既要有年轻人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多方共同携手,为婚姻大事保驾护航。
提升爱的能力。婚姻是一门学问,如果缺乏经营感情的责任意识、沟通技巧、理解能力等,自然难以长久经营亲密关系。婚姻并非只有压力,在疲惫时有个温暖的家,有爱人的陪伴与理解,何尝不是一种温暖的心灵慰藉?
茫茫人海中,两个人从相遇、相知到相守并非易事,与恋爱相比,婚姻需要面对更多现实问题。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婚姻殿堂里的幸福,不能只用爱情做支柱,只有和责任、宽容、互敬榫连卯合时才能圆满。我支持你的梦想,你懂得我的不易,只有面对人生风雨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才可以互相成为那个“对的人”。
“催婚”不要“操之过急”。从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开始实施起,“偷户口本结婚”的现象将不再上演,但婚恋过程难免受到家庭干预。年轻人应多听取长辈的意见和建议,避免草率做出决定。长辈们也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多用开明、理性的态度去引导年轻人,避免简单粗暴、大包大揽。
与其为子女结婚的“早与晚”伤脑筋,不如多给予他们一些陪伴与支持。少一些“为你好”的唠叨,多一些“你很好”的鼓励;少一些“我认为”的固执,多一些“你也对”的理解;少一些强制性的催促,多一些对话式的沟通。真正理解年轻人的选择和决定,尊重双方两情相悦的爱情,才能将关心关爱送到年轻人心坎上。
“不婚”需要更多破局。婚姻不是只关系到两个人和两个家庭,而关涉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完善。近年来,国家层面已经做出行动,大力整治天价彩礼、延长婚假、发放结婚补贴、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可及等,为婚姻“减负”,给幸福加分。
同时,还应从婚恋观教育、丰富青年交友择偶的机会、推广弹性工作制、推出家庭友好的公共政策等方面入手,帮助年轻人树立积极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减轻结婚的心理负担和经济成本,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婚育条件。
婚姻是一份尊重、承诺和担当。在情感的赛道上,无需分出快慢,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并珍惜那个“唯一契合的灵魂”,收获长久而幸福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