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风中屹立
文/李 懿
▲《不被大风吹倒》书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面对仅有一次的生命,人类总是不知疲惫地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莫言散文集《不被大风吹倒》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探索生命的真谛,围绕生命价值这一命题,从家人与朋友、童年与成长、阅读与写作等多维视角,有力诠释了生而为人的终极意义。
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是贯穿全书的核心要义。此书在叙事策略上摒弃了枯燥的说理模式,选择从日常生活中摘取脉脉温情的断面,真实讲述身边人、身边事。开篇之作《不被大风吹倒》是作者在五四青年节写给年轻朋友的一封信,用讲故事的口吻,启示年轻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生活打倒。文中对爷爷拉车和狂风对峙的模样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尽管车上的草被刮得所剩无几,但车还在,爷爷仍然站在原地。作者认为只要努力,总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乃至绝望时悄然而生,正如鲁迅在《希望》中引述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之语“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书中,随处可见对顽强生命力的凸显。《我人生中的低谷期,是这样熬过去的》用走出创作低谷的切身经历,呼吁无论顺境逆境,要不忘根本、坚持原则。《说风》用“八风不动”的形象比喻来说明要修炼超常的定力,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人活着,就是要在虚无之中找出意义》中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宽容大爱,对人类命运报以终极关怀。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表达了跨越时空的精神默契,他曾自述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支配其一生纯洁且无比强烈的激情之一。
至于这种昂扬不屈的生命力是如何形成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亲友对自己人格的影响。《母亲》描写大字不识的母亲在高密农村辛苦劳作的点点滴滴,文中特别刻画母亲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哼唱小曲这一细节,母亲身处战争、饥饿、疾病,依旧对未来满怀希望,教育子女忍受苦难,坚强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回忆父亲的言传身教,塑造了谦虚重义、教诲不倦的严父形象。父母身上的宝贵品质,为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忆史铁生》记叙与史铁生讨论文学、打球等二三事,以史铁生的乐观理性、身残志坚,显示人性高贵而有尊严的一面。
全书书写自我与他者直视苦难的体悟,并用相当的篇幅赋予写作与阅读崇高意义。在作者看来,写作是消解苦难、永葆活力的精神支柱,阅读则是实现写作的必由之路。越是困难时刻,文学作品越能够发挥它直达心灵的作用。莫言认为,要用写作与时间抗衡,引发读者对历史、现实、人性的思考,身体可以衰老,但写作者的精神永远年轻,于作者而言,解除痛苦的办法只能是写作。值得关注的是,一桩桩童年趣事是全书篇章的重要组成。《过去的年》《我和羊》《偷鹅记》《童年看电影》《我与酒的渊源》描写纯真的童心、青葱的岁月,这些让作者为之流泪的童年记忆仿佛吉光片羽,无比珍贵,作者自言“通过这样一种对童年旧事、民间故事的写作,我重新恢复了写作的信心和勇气”。至于阅读,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写作者更离不开阅读,在阅读别人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萌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技巧。
这些对写作技巧及阅读方法的生动陈述,也是本书很精彩的部分。《喧嚣与真实》启迪作家如何在万象纷纭的社会中察言观色,透过现象看本质,给读者擘画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土行孙和安泰给我的启示》《用耳朵阅读》《用鼻子写作》用灵动的语言,讲述写作应牢牢植根于人民的平凡生活,调动所有观感对生活画卷进行再创造。在阅读日益边缘化的时代,只有心怀热情,直面疾苦,才能深刻揭示人类灵魂的善恶美丑,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才能以更加包容平和之心笑看人生百态,屹立于大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