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肺结核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知识
陈宗云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党江镇卫生院
肺结核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学校作为学生集中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应当对肺结核筛查及预防性治疗相关知识进行了解,降低学生患病的风险,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一、什么是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肺结核病人在咳嗽、打喷嚏、唱歌或是大声说话时,其鼻腔、口腔内会喷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飞沫较大则会落在地面,飞沫较小则会蒸发并悬浮在空气中。如果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被他人吸入,则会引发感染,造成肺结核的传播。
二、肺结核有哪些临床表现?
肺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还有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低烧(午后或夜间发热)体温通常在37.5℃~38℃、盗汗(夜间睡觉时大量出汗)、胸痛、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现。如果出现咳嗽、咳痰时间超过2周,或是存在咳血、血痰等表现的人群,一般被称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如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应主动前往当地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三、肺结核有哪些危害?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肺结核病人携带的结核分枝杆菌会快速蔓延,病人在感染后会直接侵袭其肺部组织,导致其肺部功能逐渐衰退,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呼吸衰竭。肺结核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低热、咳痰、咳嗽、疲劳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同时,肺结核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坚持服用抗结核药物,会对病人造成一定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如果在患肺结核后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死亡风险。
四、为什么学生要进行肺结核筛查?
学生进行肺结核筛查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一是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其免疫力、抵抗力相对较低。同时,初三、高三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再加上饮食不规律、体育锻炼较少,更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也会增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风险。
二是一些教师、家长及学生对肺结核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即使身体出现疑似症状也无法判断。再加上不少肺结核病人没有显著表现,也会耽误肺结核的治疗。
五、学生如何进行肺结核筛查?
目前,肺结核筛查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皮肤试验:皮肤试验可分为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结核抗原皮肤试验两种类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需要在筛查者前臂内侧皮肤注射结核菌素,并观察该注射部位皮肤变化情况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2.血液检测:血液检测主要是通过抽取血液样本的方式筛查肺结核。
3.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X线胸片或是CT扫描进行检查,观察筛查者肺部是否出现病变,从而判断其是否患肺结核。
六、肺结核如何进行预防性治疗?
(一)肺结核治疗应满足的条件
1.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果为强阳性。
2.无活动性结核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3.胸部影像学检查中没有发现活动性结核样病变。
4.没有预防性治疗禁忌证。
(二)治疗方案
1.化学预防性治疗。结合《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化学预防性治疗方法有异烟肼单药治疗、利福平单药治疗及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治疗三种方式。其中,前两种所需治疗时间为6至9个月,而第三种联合治疗仅需3个月。医生在为学生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通常会根据学生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为学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在预防性治疗过程中,应当遵循规律性、适量性以及全程性原则,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
2.免疫预防性治疗。对于潜伏结核感染者,可采用微卡治疗进行免疫预防性治疗,每周注射1次,共注射6次。但微卡仅适用于15岁到65岁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更推荐15岁以上的学生采用该方案进行预防性治疗。
总之,进行肺结核筛查对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而学生一旦被诊断为潜伏结核感染者,则应当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降低结核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