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信息整合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与实践
王文亮 吴江盛泽中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遭遇知识碎片化接收与现实情境脱节的双重挑战。统编教材中系统化的地理规律,例如气候类型分布、城市化进程模型,需要与现实世界的地理现象建立联系。阅读信息的整合恰好构成了连接二者的桥梁。教师通过精心挑选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统计报告等多样化的文本,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助力学生从记忆型学习向应用型学习的转变。例如,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评价的本质在于考查学生综合处理多源信息的能力,如在对雄安新区建设的考查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课本中关于城市区位选择的理论知识,还需整合相关规划、卫星影像图、人口迁移数据等多维度的信息。
一、教学实施框架构建
(一)建立锚点
以教材知识点为锚点,精选具有时空关联性的阅读材料。例如,在讲授“农业区位因素”时,同时引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关于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的深入报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注意到文中提到的“冬季光照不足需补光”现象,这与教科书中“自然因素对农业影响具有可变性”的论点不谋而合。此类认知上的冲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训练信息解码
教师可运用“双编码笔记法”培养学生的资料处理能力。在指导学生记录笔记时,建议将笔记本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用于摘录关键数据(例如某区域年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右侧对应阐述相关的地理原理(如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此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依据数据进行论证,运用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在阅读过程中,建议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记笔或符号对文本材料进行区分标注,例如,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时,可要求学生用蓝色标记“自然地理要素”,用红色标记“人文地理要素”。脑科学研究显示,大脑对丰富的色彩具有偏好,此做法有助于加强特定专业视角,例如地理学视角的思维习惯。
(三)输出结构化
通过公式化或模型化整理,即结构化输出,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组织,这与脑科学的认知逻辑相契合,既便于学生复习,也使得阅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习者将信息整合并转化为知识创新。例如,围绕“是否应在长江上游新建水电站”的辩论主题,学生可以综合水利部的白皮书、生态保护组织的报告、能源需求的统计数据等资料,撰写一份包含区位分析、生态影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评估以及替代方案的决策建议书。
二、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从“沙漠都江堰”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一)教材关联
人教版必修:《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二)阅读材料准备
①央视新闻《甘肃民勤:沙漠中的奇迹工程》(视频文本)
②中国科学院《民勤绿洲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2015-2020)》
③世界银行《全球干旱区水资源管理案例库》节选
(三)课堂实施流程
课前预学:布置“民勤县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5倍”等数据对比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干旱区水循环特殊性。
情境创设:播放“用卵石压沙减少蒸发”的工程实景,提问“该措施影响了水循环哪些环节”。
小组探究:分发不同年份地下水埋深变化曲线图,要求结合材料②分析治沙工程的水文效应。
思维拓展:对比材料③中的澳大利亚“海绵城市”案例,绘制两种治水模式的系统关联图。
(四)学习成果
学生最终形成包含自然水循环改造、社会经济影响、生态风险预警三个维度的分析报告,其中一名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压沙卵石覆盖率与土壤含水量的数学关系模型”,这正是知识整合催生的高阶思维成果。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通过实施阅读整合信息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面对地理事象成因分析类问题时,已不再感到畏惧,也不再感到迷茫。部分学生甚至开始展现游刃有余的应对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能够将跨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引用,组织出完整的答案。这些现象均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识别出两项亟待改进的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在解读非连续性文本(例如统计图表)时遭遇困难,因此必须强化读图技能的培养;其次,教学材料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这要求教师团队构建一个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库。建议采纳“师生共建”的模式,激励学生推荐高质量的地理类自媒体文章,既扩展资料的多样性,又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在于阐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演变,通过整合信息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以地理视角审视世界的能力。当学生能够将《巴黎协定》中涉及的碳排放数据与全球气候分布图进行综合分析,或者将“东数西算”工程的相关报道与产业转移理论进行相互验证时,地理教育便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人格培养的质的飞跃。展望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诸如虚拟现实(VR)地理场景阅读、GIS空间信息整合等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人地和谐观念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