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定痛: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
秦莉 灵川县中医医院
坐骨神经痛,并非单一特定疾病,而是因神经根受压迫,致使沿着坐骨神经通路,从腰骶部经臀部向下肢,甚至延伸至小腿、足踝部,出现烧灼样、刀割样疼痛、麻木等症状的临床症候群。在其众多的治疗方法中,针灸以其独特优势,尤其是“三针定痛”疗法,为坐骨神经痛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一、坐骨神经痛,你了解多少?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从腰部脊髓发出,经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一直延伸到足部。这条重要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时,就会引发坐骨神经痛。
二、神奇针灸,为何能止痛?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时,就会产生疼痛,正所谓“不通则痛”。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节神经功能
针刺穴位能够刺激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的兴奋性和传导性,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缓解疼痛。
(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针灸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带走炎性物质,减轻炎症和疼痛。同时,充足的血液供应也有助于受损神经的修复。
(三)缓解肌肉痉挛
坐骨神经痛常伴有周围肌肉的紧张、痉挛,而肌肉痉挛又会进一步加重对神经的压迫。针灸能够放松紧张的肌肉,解除其对坐骨神经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三、三针定痛,哪三针显奇功?
在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实践中,有经验的中医师总结出了“三针定痛”的独特疗法,即选取三个关键穴位进行针刺,往往能取得显著疗效。不同流派所选用的“三针”可能有所差异,下面介绍较为常见的两种组合:
(一)环跳、秩边、委中
环跳穴:位于臀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此穴是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针刺环跳穴可疏通两经气血,对坐骨神经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进针时,患者侧卧,患侧在上,伸直下肢,微屈健侧下肢。医生选用长针,垂直刺入穴位,深度可达2-3寸,以患者出现下肢放射性麻电感为佳。
秩边穴: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秩边穴同样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与坐骨神经位置接近。针刺此穴可直接作用于坐骨神经,改善局部气血运行。进针方法与环跳穴类似,直刺2~3寸,使针感向下肢传导。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合治内腑”,针刺委中穴可调理膀胱经气血,缓解下肢疼痛。进针时,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微屈,医生直刺穴位0.5-1寸,可采用提插泻法,以增强疗效。
(二)灵骨、大白、二角明(董氏奇穴针法)
灵骨穴:位于手背虎口,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灵骨穴具有补肾气、通经络的作用,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需贴骨进针,以增强疗效。进针时,患者半握拳,医生将针贴着掌骨刺入,根据病情轻重,进针深度可达1-2寸。
大白穴:位于手背,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大白穴可通肺气、调大肠,与灵骨穴配合,能够调整人体气血。进针方法与灵骨穴相似,贴骨刺入0.5-1.5寸。
二角明穴:在中指背第一节中央两侧,距中央线2分处,每侧各一穴。此穴对应臀部区域,针刺二角明穴可对坐骨神经痛起到治疗作用。进针时,将中指第一指节分成三等份,从下方三分之一处上进针,向手腕方向斜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时,需斜向下进针,使针感向臀部或下肢传导。
四、针灸治疗,这些要点要牢记
(一)由专业医生操作
针灸治疗需要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他们熟悉人体经络穴位,能够准确把握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手法。患者不可自行在家针灸,以免因操作不当,损伤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加重病情。
(二)疗程与频率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通常需要一个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治疗2-3次。具体疗程和频率需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身体反应等因素,由医生制订个性化方案。患者需坚持治疗,不可半途而废,方能取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