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漫评:莫让“基层减负”成“基层任务”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事关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进行了有效结合,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工作,我国出台一系列减负改革实招硬招,成效显著。然而,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变异性和反复性,极易纠而复生、反弹回潮。
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形式主义新苗头,从中央和地方通报的一些典型案例看,有的体现工作成效在于作秀而不是做事,频繁搞调查问卷,还对测评满意度提出硬性要求;有的依托政务App搞起了“痕迹管理”,过度依赖数字化考核平台的线上响应、打卡、报表,把“痕迹管理”变成了“痕迹主义”;有的在落实“属地管理”“层层压实责任”要求时,出现了将自身职责下移的现象。以上这些在推进基层减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按规律行事,容易让基层减负变成“基层任务”,与减负的目的背道而驰。
凡事过犹不及,用力过猛就容易走形变样,甚至导致适得其反。各地各部门要切实为基层减负,破解之道不能局限于做减法,更要在思想认识上做足加法、正本清源。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有关部门要将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使其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要在真招实招上做足加法、常抓长效,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厘清各层级、部门及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通过优化考核指标和方式,摒弃以往单纯看材料、重数量的模式,转向注重实际效果和工作实绩的考核;要在制度保障上做足加法、强化支撑,建立以群众获得感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完善问责制度、激励关怀机制以及公开监督机制等,让担当作为者无后顾之忧,让敷衍塞责者受到约束,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文字/戴丽华 漫画/吴雪涵)
编辑:胡宇浓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