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一方牌匾里的红色传承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邹宇波报道:6月10日,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开启。由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民主革命思想家汤增璧的曾孙汤志军捐赠,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陈祖煌创作的“毛泽东与老师汤增璧在一师”楠木浮雕牌匾正式入藏该校,为这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学府,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一师是先辈汤增璧与毛泽东思想交汇、情谊绵延的地方,这方牌匾‘落户’于此,是真正找到了归宿。”作为汤增璧家族代表,汤志军当天一大早便和亲友从新余市出发,携带着这块长2.19米、宽0.97米、厚0.1米的楠木浮雕,驱车直奔湖南长沙,完成他多年的心愿。
望着牌匾静静安置于一师之内,仿佛一扇时光之门悄然开启,往昔的故事与情感扑面而来。“汤增璧先生曾执教第一师范,担任毛泽东同志所在班级的国文教员,成为青年毛泽东思想的启蒙者、引路人。”汤志军介绍,牌匾以“借阅《民报》、激发游学”为主要内容,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而这段历史来自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一位姓唐的教员(即汤增璧)常常给我一些旧《民报》看,我读得很有兴趣……”正是毛泽东从《民报》中读到中国学生旅行全国,远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市境内),直接激发了他暑假游学湖南五县的壮举,为其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伏笔。
“此次入藏的楠木浮雕牌匾,凝聚着多方心血。”汤志军告诉记者,他和陈祖煌多次到湖南一师取景,选取了学校代表性建筑、石榴树等元素,力图再现毛泽东同志与老师汤增璧先生在一师的历史岁月。
“我们以线条构建空间、划分层次,通过传统镂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工艺,将毛泽东与汤增璧的师生身影,映衬于第一师范青砖灰瓦背景之下。画面右侧‘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两行字,以及游学过程中所见,仿佛穿越时空,引领观众领略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的思想。”陈祖煌说道。这块牌匾历经三年精心雕琢,经过多次修改设计,材质上乘、雕工精湛,内涵丰富而深邃,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这方牌匾绝非普通的艺术品,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大先生育栋梁材’的立体教科书。”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介绍,汤增璧在1914至1915年执教于一师期间,巧妙地将民主革命思想与经世致用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其倡导的“教育救国”理念及其实践,对毛泽东等一众青年学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表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已开发“重走毛泽东游学路”实践项目,加强了“大先生育栋梁材”研究,并将牌匾所蕴含的“师生共进、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大思政课程,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初心。
一方“毛泽东与老师汤增璧在一师”楠木浮雕牌匾,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着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它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静静伫立,成为了解毛泽东早年求学生涯与革命思想启蒙过程的重要窗口,指引着人们在追寻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