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乡土中国的精神备忘录
文/贺 源
翻开刘本楚的《大山的呼唤》,一股泥土与晨露的气息扑面而来。全书的五个章节——“亲情记忆”“山水流韵”“泥土心曲”“文史脉波”“人间佳话”,如同交响曲,奏响了对故土最深情的告白。
《大山的呼唤》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来源于它的“在地性”。作者不是站在远处眺望故乡的游子,而是将双脚深扎在泥土里的记录者。在“泥土心曲”中,他描写春耕的场景:“犁铧翻开的不只是土地,还有农人沉淀一冬的心事。”这样的文字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对农事节律的把握,对山民心理的了解,都显示出他作为“本土之子”的先天优势。全书带着露水的湿润和稻穗的沉甸,这种质感正是珍贵的文学品质。
本书的散文语言具有独特的“土性智慧”。作者既不刻意追求文人的雅致,也不流于俚俗的粗糙,而是在雅俗之间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在“山水流韵”中,他这样描写山间晨雾:“雾气像老祖母纺的纱,轻轻柔柔地披在山肩上。”比喻既通俗易懂,又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将生活语言提炼为文学语言的艺术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方言土语升华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在“亲情记忆”中,他用“肚肠热”形容母亲的关爱,这个方言词汇传递出的情感温度,贴切新颖。
《大山的呼唤》五个章节的结构安排暗含着一套完整的乡土认知体系。“亲情记忆”奠定情感基调,“山水流韵”构建空间感知,“泥土心曲”深入生活肌理,“文史脉波”拓展时间维度,“人间佳话”升华精神境界。这种结构不是机械的分类,而是有机的生长过程,如同庄稼从播种到收获的自然轮回。特别在“文史脉波”一辑中,作者将个人记忆与地方历史相融合,那些关于古道、老井、祠堂的文字,不仅记录着物质文化遗产,更保存着一个族群的精神密码。这种个人叙事与集体记忆的交织,使《大山的呼唤》超越了个人抒情,成为一部微观的地方志。
作为浸润乡土多年的写作者,刘本楚对乡村变革的观察具有特殊的敏锐度,同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乡土中国的变迁。在“人间佳话”中,他既描写了通电通公路给山村带来的便利,也记录了传统手艺消亡的遗憾;既赞美外出务工者的开拓精神,也惋惜空巢老人的孤独境遇。这种复杂的叙事态度,使本书的思想性具有社会学的深度。当许多乡土文学作品要么沦为田园牧歌,要么变成苦难叙事时,本书却坚持用平视的角度,记录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乡村中国。
书名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大山”既是地理实体,也是精神象征;“呼唤”既是具体的声波,也是抽象的情感引力。这个标题揭示了全书的核心主题——在现代性浪潮中,我们如何回应乡土的精神召唤。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活场景,让我们自己感受那种拉扯与纠结。在“泥土心曲”中,年老的农民对土地的爱与年轻一代的疏离形成强烈对比,这种代际差异正是当代中国乡土困境的缩影。作者既不美化留守的固执,也不指责离乡的抉择,而是用文字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看,本书延续了中国现代乡土散文的传统,让人想起沈从文、汪曾祺等大家的创作,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者笔下的乡村不再是封闭自足的桃花源,而是处于剧烈变革中的活态社会。他将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与现代性反思相结合,如“文史脉波”中对古法榨油的描写,不仅是一种技艺记录,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呈现。这种古今对话的创作视角,使该书具有了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为我们保存了一份正在消逝的乡土中国的精神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