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海”刷屏的背后:一座城的逆袭与格局

2025-07-09 20:15 阅读
南昌发布综合洪观新闻等

十年前

南昌红谷滩南岸

还是大片的荒滩

可如今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

这里已经成了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南昌把江变海了!”

龙沙湾1100米的金色沙滩上挤满了嬉水的孩童,摩托艇在碧蓝水面拉出雪白弧线,夜幕降临时上千盏露营灯沿江亮起……

谁能想到,一个内陆城市竟然能召唤出一片“海”,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黄金海岸线。

 

南昌出现了一片海

今年4月底,南昌针对“两滩七湾”的天然水系格局,实施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生态修复工程。

 

以乌沙河、象湖、青山湖等水系治理为核心,通过河岸生态带建设、湿地恢复等手段,修复了数十公里的江岸线。

一片片泳场沿着赣江一字排开,从南昌县的青洲湾到红谷滩的摩天湾,小红书上不少游客都在安利:

在南昌,竟然看到了海!

 

驱车驶过八一大桥或朝阳大桥,举目远眺,一幅壮阔景象扑面而来:

曾经束腰的赣江河道,如今碧波万顷,水天一色。

枯水期裸露的滩涂、杂乱的岸线消失无踪,代之以烟波浩渺、鸥鸟翔集的“赣海”奇观。

 

尤其是在晚霞浸染或华灯初上之时,粼粼波光与城市霓虹交相辉映,引得网友纷纷打卡。

与此同时,滕王阁景区也开始推进“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工程。

大刀阔斧拆除沿江违章建筑、低效码头和废弃设施,将原南昌港部分老旧码头区域改造为亲水步道和观景平台,让市民得以自由亲近水岸。

 

曾经被围挡割裂的江岸,如今畅通无阻。

新修的赣江市民公园三期、和赣江大道景观,串联起公园、广场、运动场和休憩空间。

从北部的经开蛟桥到南部的南昌县象湖新城,市民可沿江骑行、漫步,尽享“推窗见绿、出门亲水”的滨江生活。

 

南昌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传统江景,往往水质混浊,难以呈现出“海”的状态,但南昌通过源头截污、管网改造、水体净化等系统性治理,使得赣江南昌段水质持续改善,目前已经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江水碧蓝如海”不再是夸张的形容,而是市民触手可及的环境改善。

很多市民穿梭在南昌的“海景”上,都会感叹:一江两岸,恍若海滨新城。

 

江海相生,经济潮涌

花那么大力气,让江景成海景,难道仅仅是为了市容市貌吗?

当江拥有了海的格局,南昌的经济版图也随之澎湃起新的浪潮。

“变江为海”最直观的效益是激活了滨水文旅。

 

南昌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市交投集团)作为主力军,整合重组了以往赣江分散的航运资源,打造了一个集观光、餐饮、娱乐、商务于一体的“赣江游轮”品牌,开辟了日游、夜游航线,把 “海上游艇”的模式成功复制到赣江。

今年4月,国外网红Speed来到中国,就被看重庆的夜景震撼。

如今,南昌的 “一江两岸灯光秀+滕王阁夜游”也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爆款产品。

 

整治后的江岸线,成为音乐节、水上运动赛事(如赛艇、龙舟)、露营市集等活动的天然舞台,极大丰富了城市“夜经济”和周末休闲场景。

当然,“变江为海”释放的不仅是旅游价值,南昌的深层次希望,是通过这次“造海”重塑城市产业布局、拥抱“新质生产力”。

依托拓宽后更稳定、更适航的水域,南昌前瞻性地布局了“电化赣江”的绿色航运产业。

众所周知,长江上的船舶,多为燃油能源,每年有4万多艘船经过赣江南昌段,很多船舶漏油所造成水面污染,都沿江地区消化。

 

南昌敏锐地捕捉到:航运脱碳会是未来的趋势。

目前,南昌船舶制造企业,正积极研发建造纯电动、混合动力客货船、工程船。

同时,吸引碳足迹监测、认证机构及绿色配套服务沿江落户,直指内河绿色航运这片新的蓝海市场。

作为“亚洲锂都”,江西在锂矿、稀土资源上,具有先天优势。

如何用“锂”赋能,让赣江从单纯的“运输通道”,跃升为驱动创新的“经济动脉”,也一直是南昌的思考。

近些年,南昌一直积极招引新能源电池材料、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中高端企业。

2025年1至5月,南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这个数据,位于全国前列。

 

此外,“变江为海”带来的水深条件改善和岸线优化,也显著提升了南昌港的吞吐能力和效率。

2025年上半年,南昌国际陆港外贸班列发运突破1001列,在全球贸易遇冷的大环境下,逆势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双过半”目标。

 

其中,首趟南昌至秘鲁钱凯港的铁海联运外贸班列成功开行,还一举打通了连接中国和南美西海岸的国际贸易新动脉,将江西及周边地区的汽车零配件、机械设备、家电等产品运往南美市场的时间缩短约12天,成为内陆直通拉美市场的重要纽带。

水阔方能行大船,江深自可载繁华。

可以说,“变江为海”不仅破解了交通困局,更成为了撬动南昌发展转型的重要支点。

其深层逻辑,是一个内陆城市打破思维定式、是“以海洋的格局,重塑内陆基因”的主动突围。

 

海洋的胸怀和格局

打破困局,从不在山河的禀赋,而在思维的疆界。

过去的南昌是靠江吃饭,但如今的南昌选择了“向海图强”。

南昌清醒认识到:躺在“黄金水道”的历史功劳簿上,依赖传统航运与低附加值产业的“靠江吃饭”模式,已无法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求。

 

为此,南昌近些年展现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搬迁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沿江工业企业。

将“水”的优势与新能源、低碳技术结合,开辟绿色航运、清洁能源等新赛道。

从被动承接产业转移,到主动构建以“水”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文旅、高端制造、科技服务), 打破“江”与“海”的界限。

江海相融处,大陆新声起。

“变江为海”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数据的增长,更在于它深刻改变了南昌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福祉。

 

赣江之上,纯电动游轮犁开碧波,载着四方宾客穿越流光溢彩的“南昌海景”;

江岸之畔,科技企业拔地而起,市民在如画风景中乐享生活。

赣江的浩荡清波,倒映的不是旧日滩涂的荒寂与困顿,而是一座内陆城市向海而生的壮阔图景。

 

南昌的实践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发展为了人民。

谁说内陆城市,只能靠承接东部地区的落后、污染产能过活?

只能靠贱卖资源、打螺丝钉换取经济增长?

南昌的破局之路,精髓不在于和海洋比辽阔,而在于让经济发展成果与民生幸福改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真正的“破局者”,永远在创造自己的蓝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