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大叔140天捡垃圾走红:从西藏到家乡,用弯腰拾起文明种子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敏君报道:早上五点,多数人还在酣睡,52岁的徐建伟却已穿戴妥当。他拎着编织袋,握着长柄夹,开始了一天的垃圾捡拾工作。
徐建伟是上饶市广丰区毛村镇人,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从2025年2月20日到7月9日,140天里,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坚持捡垃圾。这份执着的背后,藏着一段跨越4000公里、关乎感恩与传递的温暖故事。
弯腰捡拾,只为内心干净
“今天是公益捡垃圾第102天,在西藏海拔4500米山上差点缺氧。上百号人一起参与,环境改变需万众一心,非一日一人之力可成。”
“宣传环保,我在行动。今日于泉波镇水库边20米长、10米宽区域,捡得矿泉水瓶96个、鱼料袋143个。呼吁钓鱼的朋友随手带走垃圾,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自己。”
最近几个月里,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用镜头记录下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清理。面对采访,只有初中文化的徐建伟显得十分平和,“哪怕我的行动只能影响一个人,让他少丢一个垃圾,或者多捡起一个,那就是有意义的。”
“刚开始确实有人觉得奇怪,但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坦言也曾遭遇不解的目光甚至“作秀”的质疑,但看到垃圾在那里,心里就不舒服,“捡干净了,自己看着舒服,心里也干净。”
徐建伟告诉记者,做个“好人”这份善行的力量,源自曾经那段跨越4000公里的西藏经历。“一路上,遭遇了很多事,让我终生难忘。”多年后,徐建伟回忆起来自陌生人的善意,眼中仍有光芒。一天,骑行车队途经雅安市的时候,突然下大雨,他和同行四人被一位60多岁的村民老太太收留。老太太说,她出门在外也经常受到陌生人的帮助。像这样的陌生人相互守护的善意,在骑行路上徐建伟遇到过很多,虽然微小,却如荧光般永远在他心间点亮,也深深影响着他。“我也想做个这样的好人。”这粒善念的种子,自此在他心中扎根。
从家乡到西藏,把捡垃圾的约定带进高原
“去喜欢的地方,随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做个公益修心人”。徐建西的微信朋友圈个性签名如此写道,这是善念的延续,也是践行善举的自我承诺与期许。
今年5月份,他去参加西藏“美丽公约”环保基地的捡垃圾活动。“整整一个月待在西藏做公益志愿者。”谈及这段经历,他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激动。“全国有200多人报名,只招了12个。我有幸被选中。每天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志愿者一起,扛着工具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捡垃圾,累是真的累,喘得厉害时连说话都费劲,但看着草地一点点变干净,心里比啥都敞亮。”
那段日子,他白天和志愿者们清理沿途垃圾,晚上就对着手机剪辑视频,把西藏的蓝天、志愿者的身影和捡垃圾的日常发在账号上。
“想让更多人知道,保护好远方的风景,和守护家门口的小溪一样重要。”一个月下来,他晒得黝黑,却觉得这段经历像给心里加了把火,让他更笃定地想把环保这件事做下去。
回到家乡,让善意落地生根
“从22岁离开家乡,一晃我也人生过半了。”回到广丰后,徐建伟一直在思索如何回馈社会。
2024年国庆,他和朋友在郊外露营,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塑料瓶、食品包装袋,与秀美的自然风光格格不入。那一刻,他豁然开朗:“既然受助于陌生人,那就从守护身边的环境开始。”
“在我一个很喜欢的风景区,发现游客留下一些矿泉水瓶,我就想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些人把环境给破坏掉了。我就开始捡了,清理干净,做点善事,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徐建伟说。
于是,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徐建伟踏上了环保之路。
起初,他选择清晨人少的时候出门,生怕被人误解。但随着清理范围不断扩大,他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于是,他拿起手机,将每天的捡垃圾过程拍摄成短视频,记录下家乡环境的变化。
视频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他晒红的脸庞、专注的神情、被汗水浸湿的衣衫,以及装满垃圾的袋子。“环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参与。”这是徐建伟在视频中最常发出的呼吁,也是他坚持拍摄分享的核心动力。他希望通过自己日复一日的坚持,触动屏幕那端人们的内心,唤起更多人对环境的关注和行动。
这140天里,他的身影成了毛村镇以至于广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铜钹山、六石岩、五都镇、泉波、排山镇……那些街头巷尾、村头角落,都留下了他默默耕耘的足迹。
在毛村镇,从身边的邻居,到读小学的孩童们,他身边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邻居王阿姨每天会特意多带一个袋子,跟着他捡一段路,还带着小孙子一块捡;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成立了“小小环保队”,周末跟着他去溪边清理塑料瓶,一些老街坊,现在看到路边有废纸,也会弯腰拾起来塞进他的编织袋里。
曾经一个人的独行,如今成了一群人的同行,那些散落的垃圾被一一拾起,而文明的种子,也在这一次次弯腰中,悄悄在小镇的角角落落生了根。
从雪域高原的骑行者,再到家乡溪畔的“垃圾猎人”,徐建伟的环保长卷还在书写,他的“好人”之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