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 | 文港一支笔的“翻身仗”

2025-07-09 19:53 阅读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手持一把薄薄的起毫刀,挑起些许毛料,再用刀片均匀摊开压平,随后将之卷盖在笔芯上……7月8日,在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国家级非遗项目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鹏程,熟练地用散桌法工艺制作毛笔。

  “出门一担笔,进门一担皮。”文港有着1600多年毛笔制作历史,但几经浮沉。清代到民国时期,毛笔制作四大名家中,文港独占其二,周虎臣、邹紫光阁毛笔闻名遐迩。此后,随着时代变迁,文港毛笔虽然传统未断,但逐渐没落。上世纪80年代,当地有些制笔人为了赚快钱,粗制滥造,让文港毛笔的口碑一度跌落谷底。

  死守旧把式,难以挽回颓势。当时,一批像周鹏程这样的文港制笔人,决心从提升毛笔质量、改良制作工艺做起,重塑“文港毛笔”的影响力。

  “为了提升技艺,边推销笔边拜访书法大师,想方设法拿到他们当时使用的笔,仔细研究,还把自己的笔免费给他们试用,请他们提出意见,不断改进,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周鹏程说。

  研究书法;学习每一种毛料的特性;亲自书写、拉线条,思考什么样的字选什么毛、用什么工艺……在外面奔走了几年,周鹏程回到文港,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制笔。如今,慕名找周鹏程制笔的书法家往往先把字寄过来,周鹏程把字琢磨透了,再“私人订制”毛笔。

  “他们这批人精技艺、闯市场、创品牌,不吝传经送宝,带领大家一起把文港毛笔的业内地位又‘挣’回来了,打了个‘翻身仗’!”文港镇党委书记吴绍云表示。

  文港邹氏农耕笔庄总经理邹农耕说,1999年,全镇只有他一家笔庄参加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2015年他最后一次带队参加博览会时,全国共有60家笔庄参会,其中文港就有40多家。

  如今,文港笔市已成为全国制笔人购买材料、交流信息的行业中心。2024年,制笔及相关文化用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6.5亿元,毛笔约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

  毛笔文化、毛笔产业又成了文港人创造更美好生活并深感自豪的东西。目前,文港有近一半人口从事毛笔及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条从上游毛笔材料供应、代加工、刻字等到下游毛笔组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全镇有从事毛笔生产营销的企业400余家、作坊2200余家。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