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桥一瞬

2025-07-10 15:25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文/漆宇勤

竹桥古村  摄影邓兴东

金溪县的古村古建多,竹桥村不是唯一。但竹桥村在金溪数以百计格局完整的古村落中又有着独一份的韵味。

到竹桥村,先看到的不是竹,不是桥,也不是村,而是一个总门楼。

总门楼保持着明代的模样,顶着满身清代的砖头与木头,站在村口,守护着一个村子的人丁,也守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仿佛不经过它的同意,这门前的一切有形之物,便无法进入村子内部的青石板路。

竹桥原先也不叫竹桥,叫月塘。从这个村名大概就可以看出,这是个有文化也有水塘的村子。

穿过总门楼进入古村,首先看到的就是光可鉴人的一方水塘。开阔的水塘旁合围着民居与祠堂,青砖黛瓦的屋影倒映在水里,浓郁的古韵便不觉在水波微漾中升腾起来。

类似的水塘在村子里共有8口,错落分布在民居群与民居群的间隔处,为竹桥增添了几分灵动。导览图上显示,其中1口水塘状如月形,另外7口则布局形似北斗七星。或许,竹桥村的古名月塘,正由此而来吧。

水塘间有暗渠相通,与宽深的下水道共同构成了排水系统,让这个建在斜坡地势上的村子不至于为水涝所困扰。塘边的乱石小路将沿着池塘行走的人渐渐引向村子深处——一路还要路过上门楼、中门楼、内门楼。

每一个门楼都是一重守护,也是一处自成体系的民居群落的起点。这重叠相套的一处处建筑布局组合在一起,就是整个竹桥村的古建格局了。

每一口水塘都是一次澄净,也是一种自带妩媚的乡村风光韵味。这层层递进的一处处妩媚风光叠加在一起,就是整个竹桥村的自然灵韵了。

南方的古村古民居,大家比较津津乐道的是徽派建筑。实际上赣派建筑也独具风情。金溪的古村就是典型的赣派建筑,竹桥村也如此。它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

村子不大,布局却井井有条。这里的井和条,我都愿意将它们作为实指。井是村子里的三口古井,呈品字排列在村头水源丰沛处。据说,先民们之所以品字形布局掘井,是为了教化村民,让大家知道“为人邪正有品级之分,贫可守而品不可坏,忠主任事品德不谬”。一村老小每次进出村子,每次挑水、饮水,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不论做官、经商、务农都要讲品德的提醒。

而条呢,条是两堵砖墙之间笔直的夹巷,是两组建筑群之间的弄子,是压出辙痕的古驿道,也是大小门楼前青石板铺就的交错石径。它们将整个村子的地图借由一条条街巷与道路分割成一片一片。

如此,我们便能逐一解构这古老的村落,一片又一片地深入阅读竹桥,阅读十家弄、八家弄,阅读五座祠堂和几处晒谷场,也阅读余氏大屋、惜字炉、锡福庙。

我们不要忘了阅读竹桥的两处雕版印刷遗址。

临川才子金溪书。这古老的一句话带着掩藏不住的骄傲。据说,旧时金溪的雕版书市场集中在浒湾,但金溪雕版书的发祥地却是在竹桥。

到竹桥时正是抓着春天尾巴的时候。四月的雨替我们洗净了天空也洗净了青山之绿。不,是将青山洗得更绿。像多年前雕版的人,将文字刻得比文字本身更美。

在竹桥,古老的雕版印刷作坊已经只剩下遗址了,仿佛千年前刻印雕版的木头香在风中弥漫又渐渐消淡。

作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竹桥村一直被认为是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代表,是中国南方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而我们在竹桥看到最多的却不是农耕,而是植根于农耕的读书与经商。临川才子、江右商人,正是从一代代的农民中转化与产生的。耕读商宦这种种元素,都能在竹桥的古建筑中找到明显印记。

村东的镇川公祠实际上却是个学堂。商人在外面赚了钱回村后建设了这么个祠堂与学堂一体的房子,竹桥人延请名师在这里教子读书。主屋与裙屋相连,三栋一排,两侧的门楣上都是“培兰”“植桂”之类出人才的寄寓之词,正门前直达花园洞开的门如今已只见围墙不见门洞。但门楣上乾隆年间曹秀先所书的石刻“对云”二字,却依旧氤氲出几分读书人的雅致来。

同样曾被用作学堂的古建筑还有苍岚山房。这个房子是竹桥村的私塾先生执教之所,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同时也是雕版印刷作坊。山房外门楣上所题的字却是“拜石”,颇能附会出一些文人之间的雅趣故事和隐约解读。

除了读书的地方,民居也在含蓄地标记着耕读商宦。竹桥人砌墙时总是在贴近地面处先砌大块青石做墙裙,承重又稳当。读书人的宅子,青石墙裙上总是刻着菠萝纹状的图案,纹路沟壑分明,似在寓意“书山有路路不易”;出仕为官的人家,青石墙裙一般保持抛光,寓意为“一马平川平步青云”。商人的屋子呢?墙基处砌着荔枝纹状青石墙裙,这是“利”的好彩头。

这是江西古村落或者说全国古村落共有的现象:每个村子,都有激励后辈勤学苦读、踏实耕作、诚信经商、清正为官的传统;每个村子里,都有离家奋斗拼搏又返村置业办学的传说。

竹桥村有大夫第,有商人的老宅,也有别样的牌坊与官帽般的门楼,每一座建筑和建筑上的每一处装饰,都关联着古老的美好寄寓,关联着前人励志的故事。近800年的烟火故事,就在这些古韵弥漫的建筑间流转。村民们说,竹桥村的余氏家族农、商、耕并重——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的人文历史表征。竹桥余氏经商、做人都追求崇德尚品、不忘根本。回到村子里,即便再有钱有势,也得下马下轿,步行进村;走出竹桥村,即便事业再成功,首先想到的就是回村修建祠堂、道路,捐资助学。

借由同行者的无人机,我们注意到,整个竹桥古村一幢幢古宅连在一起,就如一个巨型扇面铺展。扇面上的房子挤挤挨挨,缩小了的建筑空间距离,增强了邻里的凝聚与亲和。

时间正是午后,微雨下过又停。竹桥村显得幽邃静谧,有石板幽巷,却无雾霭烟岚。清寂的水塘边,有老妇人摆弄自己手作的糕点向我们兜售。她的儿子从村外归来,下了自驾的新能源汽车,走过鹅卵石步道,很自然地就帮老人拾掇晾在一旁的原材料。

我问他们:城里有房子吗?

“有,但这里住得舒服……你买些糕点吗?自己做的。”

“住得舒服”让竹桥村留住了自己的村民,也留住了一个活着的有烟火气息的古村。据说,村子里的建筑有不少是近年来修缮过的,却保持着修旧如旧的滋味。村民们愿意自住的,就继续自家住着。另有住房不想回古村居住的,古民居就被改造成各类文化展陈设施,或者是茶吧、书吧、咖啡吧,等待有闲情的游客坐下来,慢慢地进入赣派古村的诗意与缓慢。

这可能正是竹桥的生命力所在。不声不响,却在悠然与古意并存的午后,让一个外来者一瞬间就沉浸其中,感受800年的人烟积淀,感受800年一代代叠加于古村每一寸土地、每一口水塘、每一栋建筑之上的体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