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宁亏800万元守信、拒卖百万元专利,只为乡亲过上好日子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张文强报道:七月的广昌县,莲池碧波荡漾,白莲竞相绽放,似乎把“出淤泥而不染”般的高洁情操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撒布在这片红土地上。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神菇王”谢远泰家里,以他那声略带口齿不清的“欢迎”开启采访,握手刹那,温暖而有力。
谢远泰(右)在种植大棚查看茶树菇长势
“凡承诺、必践诺”
谈及成为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2024年“诚信之星”江西省唯一入选者,他笑着摆手道,“凡承诺、必践诺”。
原来,随着他发明的人工培育茶树菇面世后,各地种植茶树菇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让农民放心种菇,他创办广昌食用菌开发集团公司,与农户签订生产与回收合同,农户收入稳定增长。1998年,茶树菇的市场价格陡然下降,他仍然按照合同承诺价收购,公司一下损失800多万元。
“我是农民,也是一名党员,要把农民的利益维护好,当时把房子卖掉了也要这么做。”
一诺千金,是这位年近古稀菇农的高尚道德情操。而抵御高额利益的诱惑,则是这位老党员的高洁品质的真实写照。
当年,一位日本客商出价100万美元购买他的专利技术,面对利益的引诱、高额收购的经济损失,谢远泰毅然拒绝,“我的根在家乡,我搞科研就是为了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这个专利我要留给祖国,留给乡亲们。”
搞科研就是想让农民过好日子
搞科研少有一帆风顺,正如白莲需历经扎根、破土、生长才能绽放。
做实验的谢远泰
为了实现茶树菇人工培育,1977年,时年20岁的谢远泰一路辗转各地学习了30多种菌类的人工培育技术;没有实验场地,把家里的猪圈拿来做实验室,经历4000余次失败,终于在1992年种出了人工培植的茶树菇,填补了世界空白,也因此被大家称为“中华神菇王”。随后,将人工培植的茶树菇命名为“AB六—2”特种菌,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搞科研就是想让农民过好日子。
谢远泰把茶树菇接种、栽培、管理、烘烤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无偿提供给农户,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茶树菇,培训学员遍布全国各地。如今,茶树菇产业辐射到贵州、河北、河南、广西、福建等地,带动了数十万农民致富。
“只要脑子还能转,科研就会一直做下去,只有不断传承,不断超越,菌菇事业才有更好的发展。”谢远泰说,新培育的富硒茶树菇就是往高品质方向发展,还申请了发明专利,每斤的价格要比市面常规产品高5-8元,“农民又能增加收入了”。
将菌菇事业传承下去
“我除了搞技术没啥其他爱好,这么多年,心思、精力、资金都投入菌菇研发当中,技术免费给农户使用,农民富了我心里高兴。有这么多徒子徒孙参与菌菇事业各个环节,孩子也参与其中,虽然家里经常照顾不到,得幸有爱人陪伴身边,足够了。”
谢远泰指着桌上的水果说,前不久我徒弟带来的,“又来免费学我的技术了”,慢条斯理的话语中透露着欣慰。
他说,欣慰的是事业一直有人传承。有遍布四处的学员一代代接力,有他的儿子谢金泉在身边默默支持他。
谢远泰(左)和谢金泉(右)
“跟着我爸都二十多年了,现在主要是配合做好出菇工作,让实验产品早日进入推广阶段。”谢金泉告诉记者,富硒茶树菇已经出菇,下一步就是投入种植了,还有些其他菌种也快培养成了,又得忙起来。
“其他的事我也不会做,跟我爸一样,盯着菌菇事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