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压力山大”,南昌为何仍敢“自找麻烦”?
每逢暑期
溺水事故的悲剧
时有发生
南昌是全国水域面积率
最大的省会城市
水域面积
占城市面积近30%
防溺水任务重、压力大

回忆起几年前
发生的一起溺水事故
南昌市水上公安分局
巡逻大队副大队长
潘俊峰仍痛心疾首
“三个孩子溺水
一个成年人见义勇为
结果四个人都没了”

面对溺水事故
多发态势
有的地方以堵为主
严防死守
甚至禁止孩子下水游泳
南昌却“自找麻烦”
沿着25公里赣江沿岸
建设“两滩七湾”
9个天然泳场
免费开放

在南昌市体育局
党组书记杨春看来
“自找麻烦”是要冒风险的
项目涉及环保、教体、城管、卫健等多部门
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像闯关
有人质疑这是形象工程
还有人担心会不会出安全事故
会不会污染赣江水质
但如果都想着“不做不错”
城市还怎么发展

项目规划之初
设计方就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在设计图上
标出所有饮用水源取水口
将泳场选址在远离取水口
1000米的范围外
并且禁止所有区域
使用洗发水、沐浴露等
天然泳场运营以来
每天安排水质监测人员
对水质进行检测
相关信息公布在大屏幕上
供市民监督
共同守护一江碧水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施工方“一分钱掰做两分用”
建一个像样的室内游泳馆
都得花上千万元
而9个天然泳场
一共花了6000多万元
施工尽量不改变天然地貌
不大拆大建、不新建景观
用赣江清淤的沙石进行回填
这么大的工程
甚至没有铲除一棵树
钱大多用在安全和便民上
河床尽可能修平整
群众还有免费更衣室、冲脚池
就是想让大家游得舒心、放心

项目建设难
运营更难
由于没有过多的经验
可供借鉴
许多干部在工作中
都准备了工作本
专门记录发现的问题
广播音量小、救护车停放
宠物狗下水、无人机管控
……
大家齐心协力
尽可能让每个细节更加完善

作为全国少有的
内河天然泳场
南昌“两滩七湾”
自开放以来人气高涨
不仅本地人喜欢
外地人也慕名而来
人流量相当于
每天开9场万人露天演唱会

目前
“两滩七湾”天然泳场
共计安排救生员250人
安保人员150人
安全观察员60人
每个泳场配备3名左右医护人员
并配有一辆救护车和救援设备
南昌市体育、公安、消防和城管等
多部门共同合作
尽可能降低安全风险

当然
新生事物总得经历风雨
“两滩七湾”
能否经受住洪涝的考验
防溺水效果究竟如何
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这种为了满足群众需求
敢于“自找麻烦”的担当
本身就值得鼓励
也体现了一座城市
直面难题、主动作为的勇气
对此不妨多一些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