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对话青春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25-07-15 09:04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李倩何强江报道:滔滔于都河,浪花里翻涌着红色记忆——1934年10月18日,中央红军主力由此集结出发,踏上了那段改写民族命运的长征路。91载春秋流转,2025年7月,江西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江延湖带领“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的青衿逐红实践团师生,来到这片红色土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参观

  纪念馆里的信仰共鸣

  “看着纪念馆里8.6万红军的史料,忽然明白‘风华正茂’四个字的千钧重量。”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青衿逐红实践团成员顾玲羽望着展柜中草鞋与步枪,眼眶湿润。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信仰的力量:锈迹斑斑的军号曾吹响冲锋的号角,磨损的斗笠见证过风雨兼程,泛黄的家书里藏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

江延湖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与团队师生交流

  在全国人大代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党组成员钟敏的引导下,江延湖与师生们沿着展线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您看这个‘捐门板’场景——老乡们把家里仅有的门板献给红军搭浮桥,战士们在门板上写下番号以便战后归还。”实践团成员卫艳停在复原展前,指着模型里老乡们弯腰递门板的动作,“这哪里是门板?是百姓把心都捧给了红军啊!”江延湖补充道:“当时于都百姓宁可自己睡地上,也要让红军有桥可过,这鱼水情就是长征胜利的密码。”

江延湖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

  河畔课堂的精神接力

  从锈迹斑斑的军号前驻足,到“捐门板”场景复原展前沉思,大家的目光被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所吸引。江延湖的目光从展墙上的红军群像移向展柜中一双“红草鞋”,就地开起了“行走的思政课堂”。“你们看这双寄托坚贞爱情的草鞋,麻线里还嵌着长征路上的泥土,当年红军战士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在雪山草地里踏出了革命的道路。”他的声音里带着深沉的敬意,“从于都出发的红军,平均年龄不过20岁,和你们现在一样正值‘风华正茂’。这双‘红草鞋’磨穿了底,却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脚印刻在了长征路上,今天的你们,该如何接过这双草鞋传递的力量?”

  “我觉得是‘追光’!”实践团成员顾玲羽的目光始终没离开那双红草鞋,“当年红军战士谢志坚穿着它追的是民族解放的光,我们现在追的是强国建设的光。就像咱们学校舞蹈剧《红草鞋》,舞者们用足尖的力量向当代青年学子传递革命先辈坚定信念、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每一个跳跃都藏着不认输的劲儿。”

  江延湖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说得好!学校排演《红草鞋》,就是要让你们在旋转跳跃间触摸历史的温度。这双草鞋教会我们,要做信念如磐的追光者,像红军那样,踩着泥泞也能望向星辰;要做勇于担当的行动者,把舞台上的感动变成实验室里的突破、乡村振兴中的实干;更要做心怀家国的传承者,让《红草鞋》里的精神,在你们的青春故事里延续新的篇章。”

师生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重点展示园合影

  走出纪念馆,于都河的风掀起同学们的衣角,卫艳低头看着自己的运动鞋,忽然笑了:“以前总觉得长征精神是书本里的铅字,今天看着那双‘红草鞋’,才懂得它从来不是纪念馆里的标本,而是我们现在脚下踩的路,更是遇到困难时,心里那团怎么也浇不灭的青春之火。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