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已确诊478例
7月15日,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发布通报:
2025年7月8日,我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市区各级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业力量,全力开展防控工作。经主动病例搜索和检测,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该病与登革热相似,主要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可通过清理孳生地、杀灭蚊虫等措施阻断传播途径。
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已进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增强防控意识,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杂物,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加强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若出现上述类似症状,请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应对蚊媒传染病挑战,守护健康家园。
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
2025年7月15日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剧痛为主要特征。
患者发病后2-5天出现高热、斑丘疹及多关节游走性疼痛,腕关节受压剧痛为显著特点。病毒可侵犯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引发病毒血症。
流行区域集中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但关节症状更持久,需通过特异性抗体检测或病毒分离确诊。
1952年该病首次在坦桑尼亚暴发,20世纪60年代蔓延至东南亚。中国于1987年在云南发现首例病例,2009年深圳报告输入性病例。
临床表现:
急性期
1. 发热: 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有的病人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
2. 皮疹: 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 ,疹间皮肤多为正常 ,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
3. 关节疼痛: 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关节积液少见。X线检查正常。
4.其他: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
恢复期
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
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