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超”除了看个“球”,还能看到什么?
“赣超”看台上,涌动着一股原始而纯粹的热情。

7月12日至13日,“赣超”首轮上演精彩对决,共吸引66960人次现场观战。其中,7月12日晚,亮相南昌八一体育场的揭幕战,涌入14521名球迷,将球场化作一片沸腾的红色海洋。

“赣超”来了,赣鄱大地,从北到南,自东向西,球场内外的喧嚣与欢呼,构成了周末江西最生动的市井画卷。江西老表们呼朋引伴,将看台变成了情感的宣泄场。这种热情或许不同于北上广球迷的“专业范”,但它更加质朴,更加接地气,仿佛劳作一天后吃上几盘江西小炒的快意舒坦、酣畅淋漓。
在“赣超”的看台上,你能看到白发资深球迷为一次精彩的传球而鼓掌,能看到孩童模仿球员动作的天真模样,能看到全家老小齐声呐喊的温馨场景。这种热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即便是不懂足球的人,也会被其所感染。江西老表对足球的热爱不带功利色彩,不为炫耀,不为标榜,只为那份纯粹的快乐。这种本真的热情,或许正是中国足球最需要的精神养分。
“赣超”洗尽了职业联赛的功利铅华,呈现出足球最本真的模样。
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参赛队员均为业余球员,六成是在校学生,其余则来自各行各业,包括辛勤耕耘的中小学教师、技艺精湛的厨师、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的哥、坚守岗位的铁路职工,以及私企老板、国企员工和公务员等等。
参加“赣超”的球员们,也许技术不够细腻,配合不够默契,但他们对足球的热爱写在每一次拼抢中,刻在每一滴汗水里。他们不拘泥于刻板的战术套路,能踢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即兴发挥。
在“赣超”,你可能会看到后卫突然插上完成一脚世界波,可能会看到门将弃门而出参与进攻,可能会看到球员用非常规动作化解危机。不按常理出牌的踢法,洋溢着足球最原始的快乐与创意。“赣超”的球员用他们的方式诠释着对足球的理解——比赛结果固然重要,但享受过程更为珍贵。
“赣超”如同一面棱镜,将江西各城市的性格特质折射得淋漓尽致。
在以往“江西省足球超级联赛”的基础上,“赣超”首次加入“城市”二字,其全名为“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并提出了极具特色的双口号——“以球之名,为城而战”旨在凝聚城市居民的归属感与荣誉感,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城市足球文化的代言人;“谁是大俵哥”则聚焦江西地域特色,致力于打造一张独具江西韵味的足球名片
透过“赣超”,我们得以窥见江西城市的多彩风貌:南昌作为省会,其球队往往展现出“大气开放”的气质;赣州作为江西南大门,其球队风格带有“兼容并蓄”特色;景德镇球队则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人入胜的还有比赛之外的风景。揭幕战开幕式上,惊艳南昌八一体育场的舞蹈《风起八一》及非遗项目城南龙灯表演,融合地域文化与足球运动,让“赣超”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地区联赛的魅力。鹰潭队对上饶队喊出“‘鹰’击长空,决不轻‘饶’”,赣州队迎战萍乡队放话“全力‘赣’,别‘萍’嘴”……这些带着城市印记的“玩梗”视频创作,成为球迷表达足球情感和城市文化的独特方式。
“赣超”比赛日,球场周边还自发形成热闹市集,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构成了足球比赛的“第二现场”。球迷们赛前赛后在此流连,讨论比赛,交流感情,足球成为联结人际的纽带。
足球在江西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情感寄托。“赣超”赛场上演的不只是比赛,更是一幕幕动人的情感剧:有兄弟同心的足球梦想,有异乡游子通过足球寻找归属感的故事,有陌生人因共同爱好而打破隔阂的温暖时刻。这些情感交织,让简单的足球比赛承载了更为厚重的人文内涵。
在“赣超”,没有天价外援抢尽风头,聚光灯照在那些本土成长的球员身上。他们从小就在这片土地上踢球,与球迷共同成长。江西11城之间的足球对决,更是情感浓度的最佳体现,会点燃最炽热的地区情感。这些比赛的意义早已超越竞技层面,激烈的场上对抗并不妨碍场下的把酒言欢,江西人会用他们特有的智慧,平衡竞争与和谐。
当我们在看“赣超”,看到的是一部立体的江西人文志。这里有质朴的体育热情,有不加修饰的运动快乐,有多姿多彩的城市性格,有深厚绵长的人间真情。“赣超”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足球有着最初的快乐与纯粹,足球可以不是天价转会和商业噱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表达,一种文化传承。
当我们的目光穿越“赣超”的赛场,看到的其实是江西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本土的认同,对快乐的朴素追求。
这,或许就是我们在看“赣超”时,真正应该看到的东西。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金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