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 客家宗祠巧解“百家结”(图)

2025-07-17 05:10 阅读
江西日报

  在寻乌县南桥镇高排村,有一座近300年的客家宗祠建筑,叫陈氏云魁公祠大夫第(简称大夫第)。这座清朝乾隆年间的历史遗存,如今有了新使命:它不光保存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底蕴,还成了村民活动中心、矛盾调解室和普法课堂,探索出“客家矛盾客家调”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修缮后的大夫第仍然保持了古貌古韵。

  大夫第变身调解室

  7月13日雨后,藏在山里的高排村雾气蒙蒙,大夫第很显眼。这栋老房子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样式,有很多厅和天井,马头墙、翘屋檐随处可见。节假日,常有游客来感受客家风情。

  多年前,大夫第因年久失修,部分结构出现安全隐患,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因风雨侵蚀,褪色剥落。加上人口不断外流,传统宗祠功能逐渐弱化,险些荒废。如何让这座历史建筑焕发新机,成了当地政府和村民要解决的难题。

  大夫第陈家的后人、村文明实践员陈佛海说,2017年,政府出钱把大夫第和周围好好修了一遍,坚持“修旧如旧”。外面看着没变,里面重新布置了,更好用了,也更显文化价值。修好后,大夫第功能完善了,又成了村里人喜欢去的地方。

  大夫第修好了,能为村里做点啥事?

  作为赣南保存很好的客家老祠堂,大夫第以前是祭祖、商量家族大事的地方。现在乡村治理方式变了,当地政府考虑到,这老地方的特有气氛和文化,正好可以用来调解村民间的矛盾。

  老地方派上新用场

  2019年,经过调查和村民商量,高排村决定把大夫第改造成村里的综治中心和文明实践站。新任务是“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南桥镇党委书记凌志伟介绍,这样既不让老房子闲着,又给村里解决矛盾找了个大家熟悉又信任的地方,老传统和新需求结合起来了。

  去年,村里两户人家因为地基闹了好几个月矛盾,村干部上门劝说也没用。后来,村里把他们请到大夫第,还叫上家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劝说。老人们从道理和人情两方面劝说,终于矛盾解决了。

  这个例子,就是南桥镇用好大夫第加强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寻乌县副县长吴九生说,这里结合客家老房子、祖传老规矩,摸索出“客家矛盾客家调”的法子,包括五种方式:讲法调、祠堂调、长者调、家训调、食茶调。

  “讲法调就是先讲法律,让大家知道遇事要找法、按法办。”吴九生解释道,“选祠堂调解,是因为这地方大家敬重,容易说真话。”客家人尊重老人,当地就请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这些“五老”组成调解队,作用很大。家训调是讲家族好规矩,食茶调就是边喝茶边聊,气氛轻松点,调解更顺。

  老办法有了新效果

  大夫第这套办法用起来后,南桥镇的村风民风变好了。

  最近一年,南桥镇综治中心的矛盾化解率达85%以上,群众满意率超90%,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陈佛海说,现在村里常在大夫第讲家规家训,传统美德又兴起了。法官来祠堂开庭、办法律讲座,村民法律意识也强了。“现在有问题,村民习惯先到祠堂说理,而不是直接跑去村委会或镇政府闹。”

  寻乌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一级法官游永祥是寻乌县“123”法治服务团队的一员。近年来,他每个月都要来高排村进行法治宣传。“这些年,我看着高排村的纠纷越来越少,一年也就几件,而且基本不用打官司就能解决。”

  现在的高排村,有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好风气。村民陈大姐说:“以前有矛盾要么闷着,要么吵得全村都知道。现在大家习惯先去祠堂喝杯茶,心平气和谈,很多误会就解开了。”

  这种从“争”到“和”的转变,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2023年,南桥镇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高排村成为“无讼、无访、无案”的平安和谐村。吴九生说,“客家矛盾客家调”说明,好的基层治理要结合本地文化。把客家老规矩用到今天的乡村治理里,南桥镇做成了,这经验很宝贵。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璋 文/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