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九艺节”|从 “梅花” 绽放到归来传承——专访赣剧表演艺术家涂玲慧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陈文 实习生赵敏芳报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近日,在新建成启用的江西省赣剧院内,第九届江西艺术节开幕式暨“盛世梨园·锦绣赣鄱”首届江西戏曲晚会在此举办。这是江西艺术节首次以戏曲晚会的形式开幕,更是罕见地云集了全省一批赣剧、京剧、采茶戏等戏曲领域的老艺术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得主等,展示出江西戏曲近半个世纪的璀璨“星”光。
涂玲慧是登上戏曲晚会的赣剧表演艺术家之一。30岁前,她便获得两个中国戏剧领域至高奖项——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化部首届文华表演奖。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她,仍活跃在赣剧舞台上。“想把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一代。”
像燕子一样归巢
看着新建成的赣剧院,涂玲慧的心里五味杂陈。
1972年,她刚刚进入原省赣剧院。这栋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时髦”剧院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大门左侧是一排枇杷树,右侧是一排葡萄树。那时淘气的她喜爱上蹿下跳,是剧院楼顶的常客,也是爬树摘果的高手。每当枇杷红了、葡萄紫了,她会第一个兴奋地爬上树,摘下刚转熟的果实尝上一口。“哇!又酸又涩。”那时剧院常演《白蛇传》,里面挤满了看戏的人,涂玲慧在台上翻扑跳跃,眼中耳中都是人群的沸腾。
“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涂玲慧在祝月仙、杨桂仙等优秀赣剧演员的教导下迅速成长为当家花旦,陆续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化部首届文华奖。但随着社会发展,剧院逐渐被周边的商铺、工厂、娱乐厅所挤占,只留下不到200米的场地,甚至剧团演出到了需要借用别家剧院的地步,这种“覆巢”的危机感折磨着涂玲慧。30岁时,她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到北京继续深造。
攻读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导演本科,入第一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攻读硕士,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宾汉顿大学戏曲孔子学院院长,执导的评剧《长孙皇后》、京剧《断指记》,西秦戏《麒麟夺锦》等三四十出剧目获奖无数……出走三十多年后,涂玲慧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赣剧生发的土地,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
“感觉赣剧人又有了窝。”涂玲慧笑着说,自己就像燕子,有了窝就想回来了。这次回归,她忙于赣剧的传承。她将在7月份为赣剧院传授全本的《窦娥冤》,这是她24岁入京演出时的成名作,正是这出有着鲜明赣地戏曲风格的《窦娥冤》助她捧回了自己也是江西的第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
“没有谁是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水袖”是涂玲慧最广为人知的艺术“标签”。1989年,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上,她因《雕窗投江》中精彩的“水袖”表演征服无数观众,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被冠以“天下第一”的名号。
“没有谁是天下第一。”涂玲慧说,因为时代在变,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水袖舞得更好。不可能三十多年的表演到现在还是第一,那不就是退步吗?
涂玲慧认为戏曲艺术之所以能留存繁荣至今,缘于一代代戏曲人的传承和创新。她师从赣剧知名“驮梁旦”祝月仙。这位赣剧表演艺术家以一百零捌手“满堂霸”在赣剧《擒黑氏》中成功塑造了巾帼英雄黑飞英,成为赣剧一大经典。涂玲慧从小便在严师德教导下朝五晚九地练习“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有一次师徒二人在湖口县,看到当时的男旦表演《雕窗投江》,被戏中的高难度的椅子功、吊毛、僵尸等动作吸引。涂玲慧当即信誓旦旦地对师父说:“我要学这出戏!”
很快,她发现自己低估了这出戏中的吊毛、僵尸等高难度动作。师父祝月仙回忆,那时涂玲慧因为练这出戏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整条脊椎贴满了药膏。“有一次坚持不住了,哭着问我能不能删减这两个动作。”祝月仙笑着说,最后她还是咬咬牙坚持练会了。
“戏无技不惊人。”赣剧的一大特色是文戏武唱,这也是一代代赣剧人在走村入巷中沉淀和传承下来的表演法则之一。2024年,涂玲慧向赣剧院的青年演员传授整本《荆钗记》时,其中的《雕窗投江》是整出戏中的“重头戏”,需要演员站在椅子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几十年前摆在涂玲慧面前的难题再次出现在如今年轻演员面前。“我特地请专业武生来指导,盯着演员的动作和发力做练习。”涂玲慧对当初学戏时经历的挫折记忆犹新,她希望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练习,尽量让年轻演员在学习中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排一出不用字幕的好戏
2009年,全球首家戏曲孔子学院落户在美国宾汉顿大学。涂玲慧被派往该学院从事戏曲交流工作。那时她常去看美国的百老汇看戏。
“《狮子王》《西贡小姐》等一些经典剧目都演了几十年了,依旧场场爆满。”涂玲慧还留意到,百老汇的剧院基本实现了完全市场化,唱词通俗易懂,欣赏门槛并不高,表演时也不会有字幕屏。但是在国内,不少戏曲表演为了让观众“看懂”,都会有字幕屏辅助观众听懂演员的唱词和念白。
这跟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传统赣剧中的唱词和念白中有大量文言文和生涩难懂的诗词,无形中增加了戏曲的欣赏门槛。祝月仙苦笑道:“曾有观众说要带着字典看赣剧。”
涂玲慧希望自己能够排一出不用字幕屏,让观众都能听得懂的好戏。在她眼中,一出好戏无非三个标准:演员美、唱腔好听、故事精彩。但“听得懂”是基础和前提。她分析到,“听得懂”也与演员“唱念”的基本功相关。在戏曲教育中,她总是反复要求戏曲演员要吐字清晰,唱词洪亮。
“现在赣剧也在两条腿走路,既满足乡村舞台的需要,也要在城市大剧院扎下脚跟。”涂玲慧说,近年来,赣剧院创排的很多经典剧目也会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在保留传统戏曲韵味的基础上,去掉重复的唱词片段,力求故事简洁生动,并借助舞台设计、音响灯光等现代舞台技术和艺术手段,让戏曲更有可看性,更好适应现代都市人的观演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