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挖煤博士”的论文致谢,何以让无数人泪目
近日,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感动全网,让无数人泪目。作者在文中自述,他来自小山村,12岁开始跟着老爸下小煤窑挖煤,经过两次高考,19岁考上了专科,后来专升本,本科学习地质工程,考了研,学习采矿工程,最终成功取得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实现了从挖煤工到工学博士的华丽转身。
有网友留言评论称,“文字好像变成了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人”,作者也被网友们称为“最猛的大丈夫”。
一篇博士论文“致谢”让无数人眼眶发热。没有华丽辞藻,只有“穿了多年的旧裤子”“室友送的手机”这些具象化的记忆碎片,却像一把尖刀,剖开了当代人情感表达的假面。当社交媒体上的感恩变成精心设计的“人设表演”,当学术论文致谢沦为千篇一律的套话模板,这位寒门博士用最朴素的文字,在学术殿堂里刻下了人性最本真的温度。
这位“挖煤博士”的逆袭之路,撕开了“底层逆袭”的浪漫化想象。逆袭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咬牙“熬”出来的转机。12岁下煤窑的少年,在沥青路和钢筋丛林里摸爬滚打,用“笨功夫”把每个今天都过成“明天的垫脚石”。两次高考失利没有让他停下,专升本的选择看似“绕远路”,实则是找准了人生的坐标系。当同龄人选择“下山”就业,他偏要往学术的深山里走,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印证了所谓逆袭,不过是把“坚持”二字拆解成日复一日的努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篇“致谢”折射出的时代命题。在算法推送制造的情感泡沫里,在流量至上的表达游戏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说真话”的能力?当感谢沦为公式化的客套,当励志故事被包装成“成功学”的样本,这位博士用“提桶清桌子”的勤工俭学经历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坚持里。就像他在煤矿扛炸药时悟出的道理——“再脏再累的活都干过,还有什么苦吃不得?”这种“退无可退便一往无前”的生命力,恰是当代人最稀缺的精神钙质。
人生不易,唯有努力。从煤窑到实验室的距离,需要用“笨功夫”一步步丈量。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那些在黑暗中咬牙坚持的日子,终将化作照亮前路的光。
(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