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抗战记忆|红土地上高擎抗日旗帜!中国共产党江西抗战纪实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先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今起,江西日报社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策划推出“红土抗战记忆”系列报道,循着历史足迹,全景式再现抗战时期中共党员冲锋在前的先锋身影,还原将士们舍生忘死的战斗场景,重温江西民众团结御辱的磅礴力量,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不断激励赣鄱儿女奋勇前进。
红土地上高擎抗日旗帜
——中国共产党江西抗战纪实
1931年9月,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拉开中国人民的抗战序幕,中国由此进入局部抗战阶段。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激起了全体中华儿女奋勇抵抗的坚定意志和共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
从苏区时期对日宣战到派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庐山谈判到新四军在南昌诞生,从共产党员模范带头英勇杀敌到民众参军参战筑起血肉长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抗战最前沿,以坚定信仰、卓越智慧与无畏牺牲,引领赣鄱儿女奏响保家卫国的激昂壮歌,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镌刻下红土地的不朽篇章。
抗日烽火中的中流砥柱
暑期,共和国摇篮瑞金游人如织。城东的红五星雕塑“胜利之门”横跨叶坪苏维埃大道,如灯塔指引人们踏入那段烽火岁月。时光回溯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此后直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中共中央、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这里先后向全中国民众发表各类抗日宣言、通电与告民众书等,深刻揭露日军侵华暴行,抨击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阴谋,全面动员、组织并领导群众性反日行动。江西,由此成为党领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枢纽。
1932年4月15日,成立仅半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在瑞金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这比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整整早了9年多。“这份宣言蕴含超前的抗战主张和丰富的抗日理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苏泽锋指出,尽管彼时红军正遭受国民党军“围剿”,力量有限,但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脉络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力量无疑是抗战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
宣言的发布点燃了炽烈的抗日火焰。1934年7月,党中央从瑞金派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皖赣地区,执行抗击日寇、牵制打击国民党军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光荣任务。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内复刻的抗日标语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内复刻的抗日标语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
在怀玉山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里,一面斑驳土墙上“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去”的标语清晰可见,从中仍能感受到先遣队将士们对日寇的仇恨和抗日的决心。
“先遣队出发时携带了160万份抗日宣传品。”讲解员丁小雨指着复刻的抗战标语,满是敬意地介绍,“他们每到一地就刷写标语、散发传单,让党的抗日主张深入人心。”虽然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最终失败,但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等革命先烈先辈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南昌市西湖区东书院街,距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不足100米远的地方,有一处民国建筑群。1938年1月6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在此成立,项英、曾山、黄道等领导人在此彻夜工作,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内,就将分散在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汇聚成一支英勇的新四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成为活跃在华中地区抗击日军的主力军。
回首往昔,从瑞金的激昂宣言到南昌的战略决策,红土地上的每一段记忆,都印刻着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的使命担当。
江西战场的铁血较量
1938年6月,日军攻占彭泽马当后,江西成为东南地区抵抗日军侵略的重要屏障。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和中共江西省委先后派遣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参军参战。他们有的带头英勇作战,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有的从事参谋指挥和军政工作等,为制订正确的战略战术、提高官兵们的思想觉悟和军事技术贡献力量。赣北会战期间,共产党员张志和任三十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协助指挥军事;共产党员郑克己、徐先兆、朱静波、刘义昆、王启明等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南昌会战中,中共地下党员同样率部奋勇作战,因表现突出获嘉奖。
当正面战场硝烟正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亦如星火燎原,依托广大人民群众在赣鄱乡野开辟出壮阔战场。万家岭激战正酣时,一支日军骑兵沿九德公路西援,中共赣北工委书记刘为泗率游击队员在密林设伏。经过两小时激战,赣北抗日游击大队大获全胜。“赣北抗日游击大队的英勇作战,为战役取胜发挥了积极作用。”德安县万家岭大捷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金火说。
万家岭大捷纪念碑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
赣北岷山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武装,成为赣北人民抗敌的重要据点;瑞武抗日游击队奇袭瑞昌城,将赣西北烽火与湘鄂赣边区连成一片,令日军腹背受敌。新四军开赴皖南后,湘赣边区留下的红色武装组成抗日游击队,在永新、莲花等地建立根据地,既打击日军,又严惩民族败类。
湖口、都昌、彭泽一带的抗日力量整合为武山抗日游击队,在鄱阳湖畔令日军寸步难行;九江、星子、永修三地,游击队敌后作战、捕捉汉奸,让日伪军胆寒;安义、新建沦陷后,西山抗日游击队与当地武装配合,神出鬼没袭扰日军。
从正面战场的协同作战到敌后战场的星火燎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如同坚韧的纽带,将广大军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在赣鄱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敌壮歌,印证了“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
激荡抗日救亡的洪流
庐山抗战博物馆里,《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手稿影印件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1937年6、7月间,庐山之上暗流涌动。周恩来等人肩负四万万同胞的救亡之望,两次上庐山,同蒋介石等进行谈判,争取合作抗日。这场持续数月的艰难博弈,终以9月22日宣言发表落幕。至此,全民族抗战号角响彻中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迎风高扬。
1938年初春的南昌,寒意尚未褪尽,湖滨公园(今八一公园)音乐堂内却热气腾腾。3000余名民众齐聚于此,齐声高唱抗日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天,南昌抗战歌咏协会成立。
彼时的南昌,正以“南方的延安”之名,成为华南救亡图存的心脏。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紧锣密鼓组建新四军、指挥部队北上的同时,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种子撒向赣鄱大地,让这座城市成了吸附抗日力量的“磁石”。
何士德指挥大合唱雕塑(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内)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
音乐家何士德正是奔着这股热劲而来,他担任江西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一大队大队长,此刻正挥臂指挥着这场大合唱。由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黄道提议组建的江西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三分之二是江西籍青年,5个大队皆建立党支部,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服务团血脉肌理。
“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西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工作。”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馆长李菁介绍说,各阶层人民群众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组织各种各样的抗日救亡团体,进行抗日宣传动员活动。
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展厅的墙上,挂着一份抗战初期江西抗日救亡主要团体简表。简表上罗列着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妇声社、赣江木船业工人救国会、南昌孩子剧团等十余个团体。这些团体背后,是无数爱国人民挺身而出的身影。他们或许身份各异、地位不同,却在党的领导下,因同一个信念走到一起。正是这样一股股汇聚的力量,在红土地上书写下不屈的抗日篇章,也为那段烽火岁月留下了永恒的注脚。
80年岁月如梭,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红土地上的抗战记忆从未褪色。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凝聚人心,以卓越智慧擘画抗战蓝图,以无畏牺牲践行初心使命,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培育出伟大抗战精神。这一切,都深深镌刻在红土地的记忆里,化作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火炬。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 通讯员卫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