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警惕代价高昂的“荔枝工程”

2025-07-21 21:02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运送一批鲜美的荔枝,何以会压垮一名唐朝基层小吏,酿成沿途百姓的苦难?最近,暑期档电影《长安的荔枝》热映,电影中讲述的历史故事引人深思,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 有警示意义。

“荔枝之困”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一条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责任与风险传导链。不远千里、不惜代价把岭南的鲜荔枝送到长安,庆祝贵妃诞辰——可以说,正是一个从决策源头就已脱离实际的“拍脑袋”式荒谬指令,在一个只懂政治投机和层层甩锅的官僚体系中被歪曲放大,最终压垮了一个有责无权、申诉无门的基层执行者。

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人也有同样的感触——有时上级一个指令,到了基层就异化为一堆需要填报的工作表格、一组花团锦簇的汇报材料、一次劳师动众的留痕检查,干部精力被大量消耗在应付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空转”之中。近些年,一些为了个人政绩、为了“看上去很美”而强行上马的“面子工程”也被频频曝光——有的地方为了追求市容整洁而强制推行“统一招牌”,有的地方为了环保数据而搞“一刀切”禁煤封灶,说到底都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权力任性,是“荔枝工程”的当代翻版。

破解“荔枝之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源头入手对症下药。

首先,要为重大决策装上“科学阀门”。建立并执行决策前的论证和评估机制,让决策者必须为决策的科学性负总责,同时让最了解情况的基层执行者们拥有一定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将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源头上根除“拍脑袋”工程。

其次,要为基层减负铸就“制度之盾”。按照权责对等原则赋予基层一定的自主权和资源,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更重要的是,对基层工作的评价标准要从“看痕迹”转向“看实绩”,从“任务是否完成”转向“群众是否满意”,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有底气、有精力去干实事、解民忧。

告别“荔枝之困”,既是广大基层工作者的深切呼唤,更是提升治理效能、巩固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只有彻底铲除“荔枝工程”滋生的土壤,才能让基层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民生幸福之花,真正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

(朱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