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文化清凉地 童声夏韵长

2025-07-24 15:44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会昌县文化馆。黄振荣摄

七月,骄阳似火,赣州会昌酷热难耐。但县文化馆内,却满是清凉与活力。剪纸室中,纸屑纷飞;葫芦丝教室,乐音悠悠;古筝房内,琴音叮咚。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这里成为夏日里的文化桃源。

推开剪纸功能房的门,静谧专注的氛围扑面而来。20多个孩子低头摆弄着红纸与剪刀,眼神专注。市级非遗会昌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郭永华在孩子们中间穿梭指导。她走到一个孩子身旁,手轻搭在孩子手背上,轻声说:“手腕放松,线条要灵动,像山间溪水,别僵硬。”话音刚落,剪刀轻快划过,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猴跃然纸上。郭永华感慨:“剪刀如笔,红纸似土,孩子的心灵是艺术的沃土。”窗边,11岁的金芷妍正精心雕琢一幅“福”字团花。她全神贯注,汗珠渗出也浑然不觉。完成最后一剪,她展开作品,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我会剪‘福’字、‘四折八折’图案,还有好多窗花!剪纸太有趣了,让我知道静下心,好作品才会诞生。”这份喜悦,满是收获与成长。

循着葫芦丝的旋律,走进另一间功能房。23个孩子手持葫芦丝,在老师的节拍引导下吹奏《龙的传人》。二年级的肖轶凡站在第一排,小脸泛红,指法虽生疏,眼神却专注。数天前,他对葫芦丝还一无所知。老师走来,轻轻托起他的手,调整角度:“指腹按孔要严实,送气均匀舒缓,像呵暖冰块。”渐渐地,原本滞涩的音符,融入班级的旋律中。休息时,肖轶凡攥着葫芦丝对同学说:“我表哥学了半年,我回去要和他比一比!”那股认真劲儿,让人忍俊不禁。

 

古筝房内,郭雯文老师正耐心指导初入门的孩子。7岁的邹芷伊刚接触古筝,小手紧张地揪着衣角。郭雯文轻轻握住她的手腕,温柔地说道:“别怕,我们先从最基础的坐姿和手型学起。坐的时候,身体靠近古筝的右端,与琴保持大约15厘米的距离,上身要端正,手臂和手腕都得放松,就像春天里随风轻摆的柳枝一样。”说着,郭老师亲自示范,那身姿优雅,手臂与腕部自然舒展,手轻轻搭在筝弦上,仿若一幅古典画卷。

接着,郭老师开始教邹芷伊右手基本指法中的“托”。她拿起邹芷伊的右手,将大拇指放在琴弦上,缓缓说道:“看,大拇指要像小勺子舀水一样,轻轻向筝外侧方向弹弦,发力点在指根关节,来,跟着老师试试。”邹芷伊学着老师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拨动琴弦,发出一声清脆却有些生涩的声响。在老师的指导下,邹芷伊放慢节奏,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渐渐,原本磕绊的音符开始流畅起来。

县文化馆馆长黄振荣站在回廊,看着沉浸在兴趣中的孩子们,眼中满是欣慰。他说:“寒暑假开设的剪纸、架子鼓、中国舞等项目,趣味性强、容易上手。孩子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有兴趣作引,他们才会走进艺术与非遗的天地。”在他看来,文化馆播下的是文化自信的种子。

夕阳西下,余晖为文化馆镀上金边。孩子们带着剪纸作品,哼着新学曲调,不舍地离开。馆外热浪滚滚,馆内却如幽湖静波,沉淀喧嚣,涵养生机。

文/刘兆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