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和动力。 在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关乎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还涉及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重构、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育。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服务智慧化、文化人才专业化和文化产业市场化,让数字化成为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动能。
拓展乡村数字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蕴含着独特的地域风貌与人文记忆,是体现中华文化多样性与生命力的生动载体。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活化运用,不仅能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一是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充分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将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民俗活动、民间技艺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记录和保存。借助数字采集、三维建模、高精度扫描等技术手段真实还原其文化语境与历史内涵,从而构建起系统化、规范化的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为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存续、多维传播与研究开发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探索数字化传播方式。充分运用多样化的社交媒体渠道让乡村文化资源触达更广泛人群。通过短视频与直播类社交平台中的算法推荐、社交裂变等现代技术手段,使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准匹配不同群体。三是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将乡土文化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营造充满地域特色和乡村韵味的数字文化环境。借助虚拟展示、互动体验和沉浸式讲解等数字化表达,将农田耕作、乡风民俗和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要素以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能够更生动、直观地进入公众视野。鼓励乡村开发云端文化资源库、虚拟文化展厅以及智能交互导览等数字化应用,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智能化管理。
优化乡村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支撑。其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均衡性与适配性,从而构建普惠均等、智能便捷、交互共享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千兆光网和5G网络向乡村延伸覆盖,提升乡村地区的网络承载能力,畅通数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以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平台为载体打破城乡二元文化格局,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到乡村,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三是丰富数字文化服务供给。建设乡村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开发乡村文化服务APP、小程序等应用,实现文化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供给。在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配备电子阅览器、数字投影仪、VR体验设备等智能终端,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元的数字文化服务。四是提升数字文化服务的参与度。凭借短视频、直播、数字展览等形式赋予乡村居民文化创作与传播的主动权,引导村民用本土化视角记录乡土记忆、展示非遗技艺、传播乡村故事,使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生产者与共享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文化生态。
创新乡村文化产业模式。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关乎文化资源的存续与传播,更重要的是需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的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多依赖于静态展示和线下消费,难以满足现代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借助数字力量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模式的创新升级,可以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耦合,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重跃升。一是打造乡村数字文化IP,塑造具有辨识度的乡村文化品牌。二是构建文旅融合新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具便捷性的文化游览服务。三是发展适销文化产品,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捕捉消费者偏好,可以促进乡村文化产品的定制开发与精准营销,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亟须构建以数字化转型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熟练掌握数字内容创作、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数字平台运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通过数字化手段强化本土培育与外部引进的双轮驱动,为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一方面,要筑牢本土人才培养根基。将数字化技能培训纳入基层管理人员日常培训体系,推动乡村文化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新农人”培育工程,组织非遗传承者、传统技艺从业者及乡村青年群体参与数字化专题培训,助力其掌握现代技术手段,更好赋能文化内容创新、产业生态构建与乡土文化价值传播。另一方面,要深化城乡人才交流合作。推动城市文化专家、数字技术人才与乡村文化工作者深度互动,通过虚拟研讨会、云端路演、线上导师制等在线交流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知识与经验的高效流转。借助远程指导、直播互动、实时协作等技术支持形式,为乡村文化工作者提供精准化、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助力其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与创新水平。
习珍英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