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映乡野 安全植万家 万载交警百场电影铺就乡村“平安路”

2025-07-29 10:03 阅读
大江网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京芳宜)夏日乡村的夜晚,宗氏祠堂的长条凳上坐满村民,银幕上的交通事故警示片与墙上的家风家训交相辉映;村口广场上,村民戴着酒驾眼镜蹒跚迈步,孩子们举着安全口诀扇子抢答问题……这是万载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百场电影进农村”活动的生动场景。以“夏季行动”为契机,8支宣传小分队用100余场放映触达1.2万余人次,以“精准滴灌、寓教于乐、扎根乡土”的理念,让交通安全意识在乡土间扎根结果,铺就乡村振兴的安全通途。

  靶向施力:让宣传跟着需求走

  摒弃“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万载交警的核心思路是“哪里有需求,宣传就到哪里;谁是重点,就对谁发力”。

  分区域精准滴灌。国省道沿线村庄聚焦“一盔一带”和交叉路口让行,用车流密集的现实风险敲响警钟;偏远自然村重点破解农用车辆违法载人、无牌无证等“老大难”,用“车斗坐人易翻车”的案例拆解隐患;事故多发地则搬出本地卷宗,让“同村人、同路段”的事故现场成为最鲜活的教材。

  无阵地灵活宣传。祠堂里的长条凳、文化广场的凉棚下、村口晒谷场的空地上,都能支起银幕开讲。双桥镇柏树村的黄氏祠堂,老人孩子围坐观影,银幕上的安全知识与祠堂里的家训相互呼应;株潭镇枣木村的夏夜,放映队趁着村民纳凉,把酒驾体验、头盔碰撞试验搬到现场,让大家在互动中理解“看似小事,关乎生死”的安全真谛。

  寓教于乐:让安全伴着记忆留

  “记不住的宣传都是无效宣传”,万载交警深谙此理,把“寓教于乐”贯穿始终,让安全知识从“听过”变成“记得”。

  本地案例敲警钟。每场放映先播“身边事”——大队自制的警示片里,熟悉的乡道、常见的农用车、认识的村民身影,让“事故离自己很近”的认知直击人心。双桥镇龙田村气站员工体验酒驾眼镜后,连直线都走不稳,“原来喝一点就这么危险”的感慨在围观村民中传开。

  互动体验入人心。儿童专属的“交警小熊答题赛”上,孩子们为抢答“红灯停绿灯行”争得面红耳赤;村民领到的定制雨衣、安全扇子,印有“骑摩托戴头盔”“过马路左右看”等安全标语。清城村老人扇着印着安全口诀的扇子说:“一摇扇子就想起民警的话,出门心里踏实。”

  扎根乡土:让防线随着合力筑

  百场电影的价值,不止于一时的覆盖,更在于催生“人人参与”的长效机制,让安全防线从“民警筑”变成“大家守”。

  用数据见证转变。活动结束后,农村地区头盔佩戴率提升25%,农用车辆违法载人投诉量下降45%,暑期涉未成年人交通事故同比减少28%,数字背后是村民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身。

  由骨干接力传播。村“两委”成员、小卖部店主、热心村民主动当起“二传手”,把放映中学到的知识讲给邻里听。黄茅镇村民王大姐在小卖部摆上安全手册,“买东西的人翻一翻,就多个人知道不能坐农用三轮车。”这种“民警教骨干、骨干带邻里”的模式,让安全宣传从“一阵风”变成“常流水”。

  祠堂里的光影映着乡土,村口的互动连着民心。万载交警用百场电影证明: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既要懂交规的“硬”,又要懂民心的“软”。当银幕熄灭,留在村民心中的安全意识,正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守护,让每一个乡村的黎明与黄昏,都伴着平安的底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