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式冰饮”到“露营冰盒” 高温天气催热南昌“冷经济”
7月的南昌,骄阳似火。高温天气持续在线,却点燃了南昌“冰”市场的火爆——从便利店里的创意冰杯到茶饮店的“花式”冰品,从外卖平台的“袋装冰”到超市里的“露营冰盒”,我市商家纷纷抢滩“降温经济”。近日,记者探访我市多个消费场景,感受这场由高温催生的“冰生意”热潮。
“花式冰饮”受年轻人追捧
上午10时,红谷滩区某连锁便利店门口,店员正将一箱箱透明塑料冰杯搬进冷藏柜。“这几天冰杯卖疯了,1天补货3次还不够。”店员陈珉边说边擦拭额头的汗水。记者看到,这种售价2元的冰杯内装满了碎冰,消费者可自行搭配旁边的饮料或咖啡,制成冰镇饮品。
“早上买一杯冰,再倒进自带的咖啡,比店里买的冰美式划算。”正在选购的白领王华向记者展示她的“DIY作品”。便利店负责人介绍,7月以来冰杯销量同比翻了两倍,部分门店甚至出现断货现象。
“叮咚!您有新的外卖订单。”在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制冰厂老板李国友的手机响个不停。“现在每天能卖出去3吨冰,光是外卖平台就接了200多单‘袋装冰’。”李国友打开冰库,一股“白雾”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将冰块装进透明塑料袋,每袋5斤,售价8元。
“烧烤摊、夜市大排档是主要客户。”李国友告诉记者,一位烧烤摊主曾一次性下单200斤冰,“客户主要用来冰镇啤酒和食材,天气越热要得越多。”记者在外卖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商家还推出了“冰+饮料”组合套餐,月销量高达上千单。
下午3时,万象天地购物广场某网红茶饮店门口排起长队。该店店员介绍,近期推出的“西瓜冰桶”和“芒果冰山”成为爆款。例如“西瓜冰桶”,就是用半个西瓜的果肉+冰沙,再插上吸管和勺子。“拍照好看又解暑,每天限量50份,很快售罄。”
在另一家国风茶饮店,记者见到了更具创意的“冰”产品:古法酸梅汤冻成的“冰葫芦”、用老冰棍调制的“怀旧冰奶茶”……该店店长刘斯斯说:“我们还接到过企业团建200根冰棍的定制订单。”
“冰”消费折射消暑需求升级
“以前买根老冰棍就行,现在连冰棒都要挑颜值。”在滕王阁景区,张女士给孩子买了一根“滕王阁”文创雪糕后说,“孩子非要选这个。小小雪糕很有创意,而且孩子也开心,挺好的。”记者注意到,这款雪糕比普通冰棒售价要高出不少,却因造型好看成为景区爆款。
而退休教师赵刚则更青睐传统方式,他提着刚从菜市场采购的绿豆和冰糖对记者说:“超市的冰镇饮料动不动就七八块钱,我自己煮一锅绿豆汤成本不到五块钱,放冰箱冰镇够全家喝两天。”在赵刚常去的墩子塘菜市场,杂粮摊主王阿姨告诉记者,7月以来绿豆销量涨了四成,不少老人家一次买五六斤,成为消暑必备品。
记者随机采访20余位市民发现,年轻人更愿意为创意冰品买单,而中老年群体则偏好实用型消暑产品。在红谷滩万达广场的网红茶饮店,大学生林霖举着会“冒仙气”的液氮冰淇淋连拍10余张照片,“价钱有点小贵,但这个创意我认为值得。”
“单纯卖冰利润有限,但结合消费场景就能溢价。”某连锁超市采购经理周先生告诉记者,超市今年新增的“露营冰盒”内配冰袋、冰镇水果和定制冰锤,周末常被抢空。某茶饮品牌店推出的“自己砸冰领优惠”活动更引发热潮,该店店员表示:“不少网络博主购买冰品进行短视频拍摄,也间接带动了饮品的销量。”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习明明认为,南昌“冰”生意的火爆,反映了商家对高温经济的敏锐捕捉。我市大街小巷一块冰的“升华”之旅背后,是商家与高温的“斗智斗勇”,也是消费升级的生动注脚。“从满足基础需求到提供情绪价值,‘冰’已从消费品转变为社交媒介。”习明明认为,“降温经济”将向更细分、更创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