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确诊超5000例,南昌疾控紧急提醒,外出警惕基孔肯雅热

2025-07-29 15:18 阅读
南昌疾控

目前的最新通报数据显示,广东省今年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超5000例。这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国内尚无特效药物和广泛使用的疫苗,防控工作主要依靠清除积水、灭蚊和个人防护措施。

当前正值疫情高发期,南昌市疾控中心(市卫健执法局)提醒广大市民,了解基孔肯雅热,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旅行要提高警惕!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

 
 
 
 

 主要症状有哪些?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最短1天,最长可达12天),感染后患者往往突然发热并伴随剧烈关节疼痛,主要影响手腕、脚踝、手指和脚趾等小关节,部分患者的膝、肩等大关节也会受累,严重时甚至导致行动困难。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头痛、肌肉疼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呕吐和疲劳,少数病例可能出现眼部炎症、心肌炎或神经系统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可在1周内康复,但部分人可能经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疼痛,影响生活质量。

由于症状与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相似,临床诊断时容易混淆。

高风险人群包括新生儿(尤其是围产期感染的婴儿)、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慢性病者。

 

 
 
 
 

它是如何传播的?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当蚊虫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的感染者后,经过2-10天的外潜伏期,这些蚊虫再次叮咬他人时即可传播病毒。该疾病的核心传播模式为"人→蚊→人"循环,患者在发病初期(尤其是第一周)血液中病毒载量较高,此时被蚊虫叮咬后传播风险最大。

需要强调的是,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呼吸道飞沫或空气传播。除蚊媒传播外,该病毒还可能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等途径传播。在母婴传播方面,孕妇感染后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若分娩时母亲正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外出旅行者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出发旅行前,游客应提前查询目的地国家的公共卫生通告,特别关注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流行区域和风险等级。特殊人群(如孕妇)建议根据疫情评估调整行程,对于存在潜在风险或近期报告疫情的地区,长期停留者或前往疫区的旅客应咨询专业旅行医疗机构的建议。

出行防护方面,建议随身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等有效成分的驱蚊产品,并严格遵循使用说明。可选用经氯菊酯处理的户外装备及衣物,搭配蚊帐使用,穿着覆盖性好的宽松衣物,优先选择有完善防蚊设施的住宿环境。

南昌疾控提醒

外出归昌后,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不会因隐性感染,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传播。返昌14天内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不要犹豫,马上到医院就诊!一定要主动告诉医生,是从哪里归来(旅行史,如刚从广东佛山或东南亚归来),有没有被蚊子叮咬过,什么时候开始不舒服,哪里不舒服。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