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式育儿”,都是为了孩子好?
暑假已经开始了,很多双职工家庭往往都会面临孩子一个人在家,没人看管怎么办的问题。有没有好好写作业?在家会不会有安全隐患?为了随时掌握家中情况,很多家庭都购入了监控摄像头,甚至有家长将摄像头安置在孩子的卧室内。这种做法虽然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担心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但也有不少孩子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监视中,感到隐私的边界受到冒犯。一面是父母沉重的爱,另一面是个人隐私的边界,这往往造成两代人之间的碰撞。
01
有这样一种
“监控式育儿”
孩子:
我妈把我手机翻了个底朝天,把我的男同学全部删了,我老师喜欢用动漫人物做头像,我妈也把他删了。@散宝の修勾
我从来没有锁过门,房间门都是玻璃门,不带锁的。@苹果🍎醋
离家去上学回来后发现,我抽屉的锁被撬了,里面的信件和日记都公之于众。不但我父母看了,甚至还给亲戚看了。我无法用言语形容自己的感受。@梅
我房间的摄像头总亮着“工作中”的小蓝灯,写作业时总觉得背后有眼睛,让我如坐针毡。有次我吐槽了句作业太多,我妈立刻进来教训我,感觉一点小事都被放大,现在有事宁愿憋心里,也不想被她抓包。@萝莉耶
我家长默认我的房间必须开着门,只有一次锁门,门框就被我爸踹掉了,我感觉亲临恐怖片现场。事后我妈还跟我说“你这孩子怎么瞎锁门?你爸为了把你那门打开差点摔了”。@閒吟茗花熟
我的密码是76位,输对前10位就能打开,后面设置的瞎输就行,就是因为怕我妈偷看。@空
我是我爸妈培养出的顶级锁匠,我妈把我房门的锁拆了,我就把他们的门锁拆了,如果他敢拆我的门,我就敢拆他的门,把他们的门拆了安我门上。@刘睿潆
我已经是15岁的高中生了,是一个在监控下生活的孩子,妈妈美其名曰为了我的安全。让我更加毛骨悚然的是监控摄像头还有一个语音对话的功能,就是妈妈可以在手机上面看到我然后通过监控跟我讲话。但是我看不到她。真的是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像是被关在牢笼里面,妈妈得意地炫耀着她支配我的权力。有一次我清清楚楚听见她跟我说话的同时跟身边的同事说,“你看,我这样就可以看到孩子做的所有事情了,是不是很方便?”就像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妇在炫耀她新买的宠物狗一样。想跟我聊天你可以打电话、聊QQ、微信,为什么要这样用展示自己控制权的方式交流?我觉得有点尴尬且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但是周围人都觉得妈妈没有错。@Darling Keith
02
全方位关注
是爱还是伤害
家长:
我是孩子的妈妈,我很矛盾。怕孩子早恋,怕孩子学坏 ,偷看手机是想早点发现问题早点干预,有错吗?我也知道孩子有孩子的隐私,但是孩子太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能力差,家长不应该把关吗?所以很纠结,看手机到底是对还是错?@千寻中式定制
门关着,一个不小心蹦到楼下去了,家里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尤其是小孩子,所以家长都要求不能关门,不能离开家长视线。@子语
不查看小孩微信消息,尊重小孩,现在那些诈骗欺诈小孩的要怎么管?@🎏biubiu🎐
孩子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差,在家碰电、玩火都可能出事。装摄像头不是监视,是为了及时提醒危险,比如看到他爬窗台能立刻喊住。等他长大了,自然会撤掉,现在谈隐私太早,安全比什么都重要。@那年那狗那个你
基本上所有父母都是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安装监控也是其中一种。你觉得孩子是在监控下自觉,还是无拘无束自觉学习?科学规律就是很少有一个孩子能自觉学习的,手机的吸引力远大于学习。父母既然安监控,说明你的自制力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你天天热爱学习,每次年级第一,他们才懒得花这个钱。@半缘修道半缘君
旁观者:
我们晚上加班的时候,好几个同事家的娃都自己在家写作业,开着摄像头,家长时不时通过摄像头对话。如果发现娃发呆,或者在玩,马上吼一嗓子,还能即时查看作业进度,其实真的蛮好用。@小黄
你要说是以前的小孩,隐私这些倒是不用专门去干预,就现在这个环境,网络太发达了,儿童太早熟了,一些烂梗、恶俗流行于小学生之间,我感觉偷偷看还是有必要的,真的怕误入歧途。@lawfy
我一个朋友的闺女正上初中,因为体特生课业训练压力大、家长要求高,她经常和父母闹脾气。她家长在孩子隐私上管得松,她就瞒着父母出去结交了一些不良少年,有时半夜去酒吧抽烟喝酒,家长知道之后吓坏了。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可怕了,怎么敢放心让孩子有太多隐私呢?互联网时代手机更是人手一个,不知道孩子在哪里就加了一个陌生人,骗出去都不知道。@留心奶黄包
说这样安全的,有没有想过,物理环境安全了,心理呢?这样的强控制高压环境又怎么能养出独立、自律的小孩?@栩也
因为在很多父母的眼里:你有隐私=你有问题。为什么不允许我看这里面有什么?你既然有不愿意给别人看的东西,那一定是令你自己感到羞耻的、见不得人的东西。他们就是认为,小孩子有什么隐私啊?小孩子多么天真纯洁,怎么会有小心思呢?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是光明磊落的。他们最担忧孩子的前途,因而对孩子的隐私持猜忌心态。@苏犹茶
首先,孩子在家长眼中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你都说了是孩子,那孩子肯定会犯错的,会接触一些不好的东西,会遇到很多危险,会遇到很多坏人。家长都希望自己变成屏障,把危险坏蛋都屏蔽在屏障之外,但家长也不能24小时贴身待在孩子身边,如何去发现这些危险呢?只能是从各个角度去窥探孩子的隐私,去了解那些孩子不愿意对家长说的真相。另外一个就是家长也是由孩子变成大人的,他们在孩子时期所不曾享受或拥有的权利,可能就不会太在意,所以家长会去偷看孩子的日记,去干涉孩子的工作,去想方设法的了解你现在的一些行为或者是思想是否符合你当前的状态。家长不会认为他们是在窥探你的隐私,他们只会觉得他们是在行使自己家长应有的权利,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正常且普遍的,没有影响到你的工作,没有影响到你的生活,哪怕现在造成了负面影响,家长也会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你好,长期来看是有利于你发展的。@水流萤火
孩子:
大学之前,我家里不允许我锁门,而且不会敲门,时刻控制我的一举一动,什么事都得他们做主,不允许我有任何反对意见。大一生活已经结束,现在跟父母不闹矛盾,不吵架,但没有任何交流,家里人有时候问学校生活怎么样,最近在干嘛,我的回答是“挺好”“没干什么”,不会多说一个字,在宿舍里,别人路过看我在干嘛,我都特别反感,不愿意跟别人分享我的任何事,感觉总有人对我不怀好意,感觉以前的那些事对我的生活影响特别大。尊重这种东西是相互的。@哇qqq呈
在我比较小的时候,我手机就不能设置密码,家长一有机会就不停地翻我手机,导致我现在也不停地删东西,包括照片、聊天记录。有一次,本地聊天记录被我已经删了,但是还是从云端被恢复出来了。那之后我就学会了关QQ云端,现在手机也是一直开双系统,真不知道我是在防谁,就是应激了。@CL_yuyyuyu
03
父母与孩子之间
舒服的距离
孩子:
曾经我有个日记本,被偷看了,后来买了个上锁的小塑料日记本,被螺丝刀撬开了。现在我不写日记了,全部记在心里,再顺便给心上把锁,我也不想打开了。不过打开也没什么难的,这锁也不麻烦,“真诚”大家都有吧,这个就是钥匙啊。@319063369
家长:
会敲门的父母养不出锁门的孩子。像我们家孩子是初一,周末回家自己房间不呆还要跟我俩睡,告诉我俩一堆学校的八卦,而且我们家每个人的手机都没密码锁的,因为彼此之间尊重也不会去看孩子的手机。@0001
我们和孩子一起定了“隐私规则”:他的书包、抽屉自己管,我们不碰;但作业完成情况、外出去向要如实说。其实家长的关爱和孩子的隐私不冲突,关键是提前说好哪些事需要分享,哪些事可以保留,双方都有底线,反而少了矛盾。@莫及莫忘
我们家不翻日记,但会和孩子约定“房门可以关,但不能锁”,方便随时沟通。我觉得隐私是慢慢给的,比如小学时可以一起看他的日记和画,中学后尊重他和同学的聊天记录,根据年龄调整边界,既不放任也不紧绷。@蒋灿
最好不要看他写的日记,他的私密空间,如果他有特别奇怪的异常行为,认真地询问他。小孩子有时会撒谎的,错误的观念及时纠正,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小孩有些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实在是太特殊了。你把干涉程度大概达到60%就行了,留下40%的自由空间。主要是对他喜欢的东西要去了解,越是在他成长的时候越要接触,提升认同感嘛。@夏小仙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隐私,与孩子平等交流。试问,如果孩子用监控监视我们、查看我们的手机信息、窥探我们的个人隐私,又会怎样?每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独处且拥有属于自我的私密空间,这样方能静下心来独立思索。@小豆芽👧
我的孩子自从独立分房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尊重孩子的隐私,他可以任意布置自己的房间,若房门关着我们进去前会敲门征得孩子同意。孩子一年级时我送了他一个日记本,让他记录自己的小秘密。现在他偶尔会跟我分享他的部分日记,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一篇日记这样记录:其实我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我喜欢看美女。@+ +
我也安了监控,但是坚决不安寝室里,也不要求他在监控下活动。给予足够的尊重,才能换来想要的自律。@3Rily 珍
旁观者:
孩子提出锁门、保留小秘密时,先倾听原因,而不要直接否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是爱的一种方式。@韩老师
可以先询问孩子的意见,愿不愿意家长插手他的社交圈,如果孩子同意的话,也不要太过分,因为太过分的话,可能会导致他内心很反感,如果不同意的话,那就提前告诉他应该知道的一些事儿,告诉他如果遇到坏人该怎么办,要学会打理自己的社交圈。@临钰墨
要分年龄,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可以多关注,亲手操持。长大些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父母就要尊重孩子,他拥有独立的人格,要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他也许还不够成熟,会遇到一些诱惑,这个是日常要多教导,给他看相关案例警醒他,而不是以爱之名,窥探他的隐私。可能有些父母觉得孩子仅仅是日常教导并不能保证他的安全,但是伸手太长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会总觉得有人在某个角落看着他们,多疑没有安全感,这样人格发育不健全,家庭也容易吵架,不和谐。其实还是要多关心,关心多了他觉得你爱他,不会因为发生一点事就受批评,他有了安全感,就会给你讲他心里的事。平时多教导,带他一起看网上那些容易出问题的事件,既尊重又引导。@Z
隐私的出发点虽说是担心小孩子碰到什么糟糕的事情,不愿意主动说,怕失控。但如果是我的话,从一开始的教育着重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我负责这一块。明确告知孩子底线在哪儿,比如可以允许孩子因为无知犯错,主动坦白就会得到原谅,但是不能接受撒谎瞒报等做法,如果东窗事发,这将会得到惩罚。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有一定的关注度,发现异常做到主动关心询问,这也有利于亲子间的良性沟通。作为家长别始终不管不问,最后发生糟糕事态之后一味指责小孩。我觉得没必要看隐私,没有人想要背负心理压力,家长是个大惊小怪、不通情达理的人,孩子才会产生过度在意隐私权这一说。我也不喜欢被人管控,搞得我会干啥坏事似的,越想管控我越叛逆。我想干什么我会直接说,懒得背负心理压力,所以家长可以给孩子塑造一个舒服安全的亲子相处环境,相处舒服惯了就会得到一个想说啥就说啥的小孩。@IneedthiS
三岁退出餐桌,五岁退出卧室,六岁退出浴室,八岁退出私人空间,十二岁适当退出部分家务,十四岁适当退出厨房,十八岁退出人生选择,结婚后退出她的小家庭。如果女儿都大学生了还要经常被查手机,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她也还没有学会长大。如果妈妈都完全没有边界感,对家里对家人都是要完全掌控,想想这样的家庭环境真是让人无法呼吸。为人父母,得学着如何适当在孩子各个阶段退出,慢慢让孩子自己成长,拥有自己的世界,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不然她终其一生,也都会长不大。@空格
主持人说
开始意识到孩子有隐私,需要给孩子留出独立的空间,是一个家长从内心真正接受孩子长大的起点。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法离开家长的关注和操持,年复一年,这种“凡事都不想错过”的关心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但往往家长却忽略了朝夕相处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们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的能力,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而这个时候过度的关心就很容易变味了。当然,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仍需要家长为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但比起翻看孩子的聊天记录、拆除门锁,家长或许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方式。比如,在日常沟通中教导孩子正确的处事方式和行为底线,降低“燃点”,学会平视孩子,与他们平静地沟通。正如文中提到的“会敲门的父母养不出锁门的孩子”,相信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相信孩子对父母的信赖,适当留出空间,也许会获得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