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未录取通知书”凸显高校人文关怀

2025-07-30 18:10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未录取通知书”,登上热搜。多名网友称收到了该校邮寄的“未录取通知书”,内含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还有一个印着该校logo的小礼物。

  高校此举背后对未录取者的体恤是很可贵的,也彰显了高校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对此,有的网友肯定了高校的有礼有节,但也有网友认为此举势必会对落选者造成“二次伤害”,甚至笑称“侮辱性极强”。

  这封“未录取通知书”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非成即败”的教育叙事。在“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惯性中,高校以平等姿态对落榜者说“你的努力值得被看见”。那些印着校徽的钢笔、书签,不是施舍的安慰奖,而是对“每个梦想都该被郑重对待”的庄严承诺。这种超越功利的尊重,恰是当下教育最稀缺的养分。

  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现实面前下,“未录取通知书”的温暖被一些人解读为“伤口撒盐”,这源于文化基因里的成功崇拜。现实中,我们仍习惯用录取率给学校排名,用分数线给孩子贴标签。这种评价体系的刚性与教育本质的柔性之间的矛盾,才是“未录取通知书”引发争议的根源。“未录取通知书”被误解,恰恰暴露出教育改革的深层困境,更为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不应只对成功者给予掌声,更应对失意者给予关怀和支持。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人才。

  当然,如何让关怀从“偶然仪式”变为“制度常态”,还需从制度层面注入更多确定性。譬如,在招生流程中提前告知考生,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收到反馈,避免“惊喜”变“惊吓”;设置自主选项,让考生决定是否接收未录取回信,把“尊重”真正落到选择权上;建立动态追踪机制,将一次性安慰转化为长期陪伴,比如提供升学咨询、职业规划等实质性支持。

  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每个灵魂都被温柔以待。当我们在讨论“未录取通知书”时,真正该追问的是:为什么直到今天,给落榜生写封信还会被视为“创新”?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太久没有给“失败者”留位置了。改变需要从每个细节开始——让录取通知书不再承载过多人生重量,让未录取的反馈不再只是礼貌的谢幕,让每个为梦想拼过命的孩子,都能在教育的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姚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