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展赣商文化暑期大思政
7月23日,豫章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赣商文化暑期 “大思政” 实践队走进吉安东固,在红色遗址中解码红色赣商的金融智慧与贸易担当,让 “学、访、悟、传” 的实践之路愈发厚重。
以史鉴今:货币里的赣商初心
东固平民银行旧址的木刻货币模板揭开了红色金融的篇章:“没有机器就刻木版,缺油墨就烧松枝取烟,东固校友古远来兄弟带着石印技术回乡,带领工人赶印货币。1928年的铜元票上,私塾先生设计的红日图案象征革命曙光,更印出了苏区经济的‘生命线’。”
队员们凝视着展柜中泛黄的纸币,感受岁月沉淀的力量。面对采访镜头,学生丁文星感慨:“从蜡纸油印到石印机轰鸣,红色赣商用‘土法创新’打破封锁,这种‘没条件就造条件’的韧劲,是最动人的精神密码。我们要读懂历史,更要传承这份绝境中求突破的信念。”


以物寄情:竹杠里的贸易担当
平民银行旧址旁边的东固消费合作社也彰显着当年的赣商文化,“空心竹杠”“夹底粪桶” 展示图前,曹祥英老师讲解运输智慧:“盐藏竹节中,药裹稻草里,商人们用‘寻常物件’为苏区送物资。1930年那次运输,二十担盐靠挑夫假装砍柴分批转运,每一步都藏着生死考验。”
学生潘依琳与王渔萍讨论运输物资的方法,王渔萍指着路线标注说:“课本里‘突破封锁线’的描述,在这里变成‘竹杠藏盐’的具体智慧。这些商人不只懂经营,更懂‘商以载道’的担当。” 她们的话引发共鸣,队员们分组模拟 “合作社物资调配”,在登记账目、分装货物的体验中,更深切体会到红色赣商 “利为民谋” 的初心。
以馆承脉:史料里的精神传承
傍晚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红色经济” 展区的史料勾勒出壮阔图景。队员们在 “合作社支援反‘围剿’” 展柜前驻足,泛黄的《红色中华》记载着社员捐红利、送物资的故事,油墨蜡纸厂工具与兵工厂零件的并置,印证着 “贸易带动工业” 的红色经济生态。
“原来消费合作社不只是卖东西,还带动了兵工厂、农具厂发展。”丁文星在 “金融展区” 拍摄货币演变图谱,笔记中写道:“从平民银行到赣西南工农银行,红色赣商的每一步创新,都连着苏区军民的柴米油盐。这份将个人事业与家国命运相连的担当,正是当代青年需要传承的精神财富。”
暮色中,实践队的身影与博物馆展柜渐成剪影,仿佛在诉说红色赣商的故事,仍在等待更多年轻脚步续写,这份精神也将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