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啼晓处 山乡入画来(图)——省委政法委驻村帮扶工作队助力泰和县禾市镇江北村蝶变
7月15日,站在泰和县禾市镇江北村焕然一新的村道上,江北村六组组长杨林感触颇深:“这条路,以前又窄又破,走路都困难。”说话间,村里传出“咕咕”的鸡叫声。
一条条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让群众出行更便捷,也承载着农产品外销的希望;农家院落里此起彼伏的鸡啼声,与不远处乡村森林公园传出的游客笑声交织成曲……在省委政法委驻泰和县禾市镇江北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今江北村“产业兴、村庄美、民心暖”,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村民饲养的乌鸡

江北村熊瓦自然村风景优美
乌鸡唱响致富曲
农舍外,刚刚收割的金黄稻谷均匀铺晒。屋后的小山坡上,几十只羽毛雪白、黑喙黑爪的泰和乌鸡悠闲觅食。这里是脱贫户龚洪福的家,也是省委政法委驻泰和县禾市镇江北村工作队产业帮扶的对象。
7月15日,记者来到龚洪福家时,他古铜色的脸庞绽开了笑容,热情地将一行人迎进屋内。墙上,“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认公示表”和“干部帮扶联系卡”格外醒目。
“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子越过越好。”龚洪福主动向记者介绍。
“日子好过了,更要注意‘钱袋子’安全。陌生来电不要随便接,不明网站链接不要点击……”省委政法委驻泰和县禾市镇江北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麒借机向龚洪福讲授反诈知识,并询问他家的乌鸡饲养情况。
“现在政策好,驻村工作队每年都会给我们免费发放乌鸡苗。”龚洪福开心地说,“每户全年分两批次,总共可领到100只鸡苗。驻村工作队还请来养殖大户,手把手教我们养殖技巧。”
龚洪福一家的变化,是驻村工作队助力村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从免费发放优质鸡苗,到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再到积极帮助村民开拓销路,驻村工作队通过一套“组合拳”,实实在在地帮助脱贫户、监测户和困难群众增加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脱贫户钟秋光是受益者之一。过去,由于有智力残疾的女儿和患病的妻子需要照顾,钟秋光生活颇为拮据。如今,通过养乌鸡、种植西瓜等途径,他家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日渐改善。
此外,为多渠道帮助村民增加收入,驻村工作队还协调引进高标准育秧基地,盘活土地,带动村民就业。
景幽路畅产业兴
离开龚洪福家,在江北村六组组长杨林的带领下,记者走上了新修的水泥路。“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容易打滑。”杨林告诉记者。
江北村六组地处山坳,以前村民们外出只能通过一条破旧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每到汛期,山路泥泞难行,孩子们“出不了门、上不了学”。
2023年11月,驻村工作队在村小组召开“板凳会”时了解到,江北村六组进村道路问题存在已久,安全隐患较大。为此,驻村工作队多次与镇、村协调,最终于2024年对这条路进行了硬化改造。
“现在路修好了,出行方便了。我们想卖农产品也不愁销路,买家可直接把车开到家门口。”杨林高兴地说。
熊瓦自然村生态环境好,其所在的行政村江北村因此被评为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牛吼河绕村而过,经常有游客在环村步道上边走边拍照。
2023年10月,驻村工作队积极向省林业局申请,在熊瓦自然村建设省级乡村森林公园。2024年,在驻村工作队助力下,熊瓦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还新增了亲水平台和环村步道,村民和游客可以更好地欣赏牛吼河畔的美景。
基础设施的升级,为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依托森林公园和牛吼河的美景,熊瓦自然村着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江南都江堰”——槎滩陂等乡村旅游资源互补,发展休闲民宿、农事体验、亲子研学、特色餐饮、旅居康养等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将美丽乡村升级为旅游示范村。
巾帼力量促和谐
近两年来,驻村工作队依托自身在政法、综治方面的专业优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小事着手,把“枫桥经验”的种子撒进江北村,村风、民风得到进一步净化、提升,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持续减少。
“乡里乡亲的,没有解不了的仇。”今年5月,在驻村工作队与“巾帼帮帮团”努力下,一起土地纠纷得到化解。
“巾帼帮帮团”由驻村工作队牵头组建,8名成员都是经过各村小组组长推荐、热衷参与村内事务的女村民。“农村的矛盾纠纷大多涉及家长里短、邻里琐事。妇女心思细、善沟通,由她们出面调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麒告诉记者。
“巾帼帮帮团”团长张群花说:“我本来就是网格员,经常走村入户,能发挥自身所长帮邻里解难题、带动姐妹们一起做好事,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巾帼帮帮团”不仅是调解矛盾纠纷的“和事佬”,还是平安建设的“宣传员”。她们利用饭后散步、田间劳作的间隙,向村民们宣讲反诈、防溺水等知识,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巾帼帮帮团”充分发挥人员熟、地域熟、情况熟等优势,持续强化与村里“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平安志愿者等专业力量的协作配合,让江北村矛盾纠纷化解、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创建等工作成效显著。
“看到村民卖掉乌鸡数钱时脸上的笑容,我感到无比满足。在江北村的工作感想,汇成一句话就是:我深深依恋的第二故乡。”王麒说。
记者离开江北村时,正值夕阳西下,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蜿蜒向前,串联起奋进广场、感恩路、同心墙……高标准育秧基地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构成一幅美丽的山乡画卷。
◎文/图 新法治报·赣法云 徐雯 实习生肖雅心 记者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