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遇”新潮
视频制作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侯艺松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侯艺松 实习生任一格报道:江西省人民政府大院(以下简称省府大院)的盛夏,总在樟叶清香与蝉鸣里透着老南昌的底色。如今,这片藏着近百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楼的老院,正被另一股气息悄然改变:冷萃咖啡的清爽、手作甜品的香甜、年轻人的笑声混着相机快门的轻响,正和老居民的闲聊声温柔交织。
近年来,40余家咖啡店、手工坊等特色小店陆续入驻。当老院的烟火气与新潮的创业活力相遇,这片被浓荫环抱的大院,正悄然生长出新的图景:小店不只是买卖场,更是社交圈与美学地标;老社区不只是生活场,更是新老交融的共享空间。
特色小店“扎堆”老院
7月30日10时,“阿梨法甜”内亮起温暖的灯光。店主阿梨(化名)正在擦拭工作台,刚出炉的甜品被摆进透亮的展示柜,黄油与糖霜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这家藏在省府大院57栋的小店,开在斑驳的老楼底层——蓝白相间的门脸在旧楼肌理中格外鲜活,早已成为周边居民熟悉的“小景”。
阿梨回忆,她的甜品店是大院里较早的特色小店,这两年冒出了咖啡店、蛋糕店等,形成了聚集效应。她觉得这是好事,这样能吸引更多游客,大家互相带动,生意更好。
记者发现,省府大院内的特色小店多开在居民楼一层。店主们巧改店前小院,从招牌到装修各有风格:有的是利落现代风,有的带着复古韵味,有的藏着小资情调,有的则满是清新气息。
这些小店打破了社区商业的传统模样。它们不再围着衣食住行的日常需求打转,而是凭着鲜亮的门头和活泼时髦的装修格外惹眼。每到周末,省府大院便迎来不少市民和游客。他们在风格各异的小店前拍照打卡并分享到社交平台,让这里热度与知名度持续上升。
大院里的小店也抱团发力。去年2月,栮MORE・摆烂咖啡铺制作的《摆烂友好报》将大院内的特色小店串联起来,既形成了CityWalk 打卡指南,还设计了集章兑礼等互动,进一步带火了片区。
从“买卖场”到“社交圈”
老院为何成为创业热土?
忆起当初开店选址的经历,栮MORE・摆烂咖啡铺店主李佳昕坦言,省府大院的租金成本相对更低。“我之前在大型商圈开过咖啡店,每月近万元的租金压得人喘不过气。”
没有了高昂租金的压力,李佳昕得以把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与环境打造上。“我们想做的不是让人匆匆打包一杯咖啡就走,而是提供一个能真正放松下来的地方。”在李佳昕看来,相较于“买卖”,年轻人更注重特色空间内的体验和交流。“大型商场和商圈,同质化竞争太严重,很难给年轻人提供个性化体验;相比之下,安静的老院,自然成了更合适的选择。”他说。
42岁的李聚强和爱人去年从河北来到南昌,吸引他们的,正是省府大院里弥漫的烟火气。“喜欢这儿的老房子和老樟树,那份遮阴蔽日的惬意,是在别处寻不到的。”李聚强一家人开了家北方风味的小面馆,取名“有面儿”。
“有面儿”更像是社区小食堂,顾客主要是附近上班族和居民。“平时街坊邻居也会进来聊聊天,哪怕不消费,我也觉得很开心。”李聚强说,社区店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轻松氛围,这是商业街做不到的。
新老共融构建“共享空间”
省府大院里常住居民多为老人,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安静的氛围。这两年,随着一家家潮流小店陆续入驻,再加上在社交网络上意外走红,这个原本“僻静”的地方渐渐热闹了起来。
“刚开始少数居民有意见,担心店铺开在楼下扰民,游客多了有安全隐患。”东湖区大院街道省府院内第一社区副主任万朵说,“我们和商户协调,比如调整营业时间,晚上降低声响,还安排网格员每日巡逻,做好安全和消防检查。”
“为了不打扰邻居,我们晚上八点半就歇业了。”李聚强说,即便自家菜品以炖煮为主,厨房还是特意装了油烟净化和除味装置。
正是这份体谅,让小店与邻里的关系愈发亲近。楼上老人的女儿会托李聚强照看母亲,邻居会把花草送到他的小院养护……传统商业里“卖家”与“买家”的界限被悄然打破,一种基于日常的信任正在重新生长。
时间久了,居民们渐渐发现,那些充满个性的小店,和这片宁静的老社区之间,似乎并不像当初想象中那样格格不入。
“在这开店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敢闯敢试、自己打拼的创业精神,值得鼓励和支持。”74岁的居民杨三平笑着说。
“现在商户和居民处得像邻里一样熟络。”万朵对这种变化感受更深,“事实上,改造后的房屋提升了社区‘颜值’,多元业态也为社区注入了更多活力。”
如今的省府大院,小店的新潮没有冲淡老院的底色,老院的烟火反而给新潮添了根脉。新老共融的暖意,正让老院在时光里不断生长,既守得住回忆,也看得见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