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地“被看见”

近日,山东邹城火虎表演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热度飙升。表演者将3600根火药挂满全身,表演时,火药捻子被依次点燃,瞬间火星如瀑,在暗夜中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他们于火海之中灵动腾挪,时而俯身腾跃,时而挥臂搏击,每一个动作都与四溅的火星交织,定格成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这场融合了勇气与技艺的夜间表演,凭借独有的视觉冲击力,将百万网友拉入那片火光璀璨的震撼场景,成为无数人争相传播的视觉焦点。这项流传了百余年的绝技,因一次数字化传播重获新生,再次验证了非遗传承的本质——一场关于“可见性”的突围之战。
火虎表演以五代时期十三太保李存孝押运粮草遇虎搏斗的故事为背景,表演中打虎人与火虎搏斗,象征着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抗争,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不缺乏内在价值,缺的是被世界看见的机会。一些非遗的消亡,往往就始于“不被看见”。许多传统技艺、民俗仪式曾深深嵌入特定的生活场景,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节奏的剧变,其生存土壤逐渐消失。当一项非遗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不再被提及、被参与、被需要,便会在代际传递中逐渐褪色,最终沦为博物馆里的“标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被“看见”是传承的前提,是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社会产生连接、获得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要打破“小众”“濒危”的困局,非遗传承人必须主动争夺“被看见”的机会,这种“可见性”不仅是传播层面的曝光,更是与时代对话、融入生活的深度渗透,真正让非遗既“被看见”更“被需要”。
传播层面的革新,关键在于跳出“单向输出”的窠臼,转向“互动共创”的新范式。非遗的传播不能止步于技艺的静态展示,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情感与故事,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重构表达。此次邹城火虎表演的走红便是鲜活例证:博主以短视频为媒介,用“剧情化”手法铺展传承人训练时的汗与痛、民俗寓意里的勇与韧,让冰冷的技艺瞬间有了温度,成功叩击网友的情感闸门,引发共鸣的涟漪。而“可见性”的生命力,更在于让非遗从“艺术品”变为“可触摸的日常”。近年来,苏绣走出了传统服饰的方寸之地,以灵动纹样点缀时装裙摆、家居布艺,逐渐成了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元素;景德镇陶瓷挣脱摆件的定义,通过“手作体验”让都市人在拉坯的旋转、上釉的晕染中触摸泥土的呼吸,传统工艺便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榫卯工艺卸下“古板”的标签,化身儿童益智玩具,在亲子拼搭的欢声笑语里,千年结构智慧也找到了新的传承密码……这些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玻璃展柜后沉默的观赏品,而是化作窗帘上的一抹蓝染、茶杯里的一缕茶香、指尖跃动的一串绳结,在与生活肌理的交织中,让“可见性”扎根土壤,自然生长,生生不息。
相关职能部门也应主动转变角色,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升级为资源连接者和平台搭建者。要主动梳理区域内的非遗资源图谱,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传承人的创作能力,比如为邹城火虎表演这样的非遗项目链接文旅景区、节庆活动等展示场景,让绝技从村落舞台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同时,搭建数字化展示与交易平台,整合短视频流量资源、电商销售渠道,为非遗项目提供从内容策划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支持,像火虎表演的短视频走红后,可顺势推出线上直播演出、周边文创预售等衍生服务,让“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传承动力。此外,还可以建立跨界合作的激励机制,鼓励设计师、科技企业、教育机构等与非遗传承人深度协作,让古老技艺在创新碰撞中不断拓展“可见”的维度。
当火虎表演的烈焰划破夜空,照亮的不仅是表演现场,更是非遗传承的新路径。从乡村戏台到手机屏幕,从口耳相传到算法推荐,非遗传承的场域已发生深刻变革。我们需要的不是将传统文化安放在温室里,而是赋予它走向世界的勇气和能力。当更多非遗项目像邹城火虎一样找到自己的展示舞台,当古老技艺与数字文明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必将在这场“可见性”革命中愈发蓬勃,在时代的长卷上续写璀璨篇章。
黄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