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两个结合”的视角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同当代中国城市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城市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既从实践上推动我国城市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又在理论上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这些重要论述提出了城市治理新方法,是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市民重新思考自身在城市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逐渐唤醒了其城市权利意识,提出了参与城市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并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在创造性地借鉴国外城市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推动党的城市工作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变。城市治理是对城市权利配置和运行方式的深度重塑,强调城市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利平等与协同合作,有利于激发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强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城市治理的本质特征。我们坚持的城市治理是党建引领下的城市治理,是城市多元主体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协商而共同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不断实现城市美好生活的过程。因此,中国城市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建设方法,既是不断推进城市工作的过程,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过程。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人民城市理念,是对传统物化城市理念的超越。
如何认识和定位城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西方城市治理模式在资本逻辑与技术理性的主导下容易陷入“物本逻辑”的窠臼,表现为资本主导城市发展、效率优先于公平、技术理性取代人文关怀等特征,相对忽视了城市作为人类栖息地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研判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顺应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重要理念,推动城市工作实现从物化城市向人民城市的理念革新。从城市发展理念看,这一重要理念把城市定位成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超越了把城市视为经济增长的容器或资本积累的工具的西方传统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领域的生动体现。从党的城市工作历程看,这一重要理念是对党的百余年城市工作的理论总结和价值提炼,有利于纠偏城市治理现代化“见物不见人”的弊病。从社会制度比较视野看,这一重要理念与西方城市理论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有着本质区别,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现代化的比较优势。从新时代城市工作实践看,这一重要理念把人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全过程各环节,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推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断取得新成效。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的关系,阐释了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入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构成对传统城乡关系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
城市与乡村是人民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载体。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显示,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低水平共存到分离、对立再到趋向高水平融合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将其运用于推进党的城乡工作,塑造出中国城乡关系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城市工作是党的工作重心,我们党虽然提出“城乡兼顾”的战略,实质上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以乡促城之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城乡互动”“城乡协调”“城乡统筹”的战略,旨在以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但囿于对城乡之间互补关系、耦合功能的认识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建立在深刻把握城乡之间功能耦合、优势互补基础之上而作出的重要部署,有别于此前的以乡促城或以城哺乡,实现了改善城乡关系的战略革新。应当说,从“城乡兼顾”,到“城乡互动”“城乡协调”“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城乡融合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其实践进程则依靠唤醒农村发展潜能、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逐渐打破了城与乡、工与农的界限,开始形成城乡互促新局面,为消融城乡二元结构冰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付高生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