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讲抗日往事|“拖不动就拉,能救一个是一个”

2025-08-04 16:00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袁荣穗邹宇波报道:夏日清晨,记者在新余市渝水区城南街道四眼井社区的一栋居民楼里,见到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王桂霞。这位身形瘦小却精神矍铄的老兵,曾奋战在抗日战场救护一线,救起无数负伤战士,让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现在,从战争硝烟中走来的她,安坐在家中庭院的沙发上,虽然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但眼神里依然充满坚定的目光,她向我们娓娓讲述起那段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王桂霞照片.jpg
▲王桂霞年轻时旧照。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时一心就想着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我们参军的目的就是这个。”王桂霞出生于河北保定的一个贫苦家庭,1941年,年仅15岁的她受兄长影响,毅然选择参加革命,投身到由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和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的一个分队组成的抗大七分校。此后两年,她跟随学校辗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途经大别山、富阳、鸡西等地,一路风餐露宿,不断穿越日军的重重封锁线,进行游击战,翻越摩天岭雪山,蹚过隆冬的冰河,吃尽了苦头,最终于1943年抵达了延安。

1945年,王桂霞完成抗大七分校的学习培训,被分配到358旅野战医院救护队当护士,参加了抗日战场上救治伤员

“战争无情,炮弹子弹不长眼睛,哪里有伤员,我们就去哪里,尽可能挽救伤员生命。”王桂霞说,她和战友经常穿越前线为伤员包扎,轻伤员经过简单包扎后立即重返战场,重伤员则转送至后方医院。当时,野战救护点就设在村庄老百姓家中,医疗条件极为简陋。“战场上伤员走不动,要靠医护人员背或拖。我个子小,拖不动就这么拉着走,能救一个是一个,有时候根本来不及救治,很多伤员就牺牲在战场,战争真的是太残酷了。”她回忆道,已记不清当时救治了多少伤员。
DSC09999.JPG
▲王桂霞近照。摄|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

王桂霞老人庭院中有一棵伟岸、挺拔的白玉兰树,它静立在庭院中,身姿挺拔如卫兵,枝干如铁,透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刚毅。仰头望去,湛蓝的天成为纯净的画布,衬得白玉兰树愈发纯洁、坚韧,这既照射出王桂霞一生的品质,又是对革命者初心的礼赞。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