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乡野扎根:江西理工学子的“大思政”实践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化先 实习生曾至炜报道:7月的兴国县崇贤乡,山风裹着暑气,也带着泥土的清香。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红土青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学子们,把课堂搬到了乡野之间——7月1日至7日,他们用七天时间在这片红土地上行走、倾听、实践,让思政教育走出课本,在田埂地头生根发芽。
将军故里的红色课堂:从史料里读初心,从老党员身上见信仰
7月1日的晨光刚漫过将军园的檐角,团队成员已循着先辈的足迹走进展馆。陈奇涵起义作战示意图、萧华的指挥刀鞘、温玉成用过的望远镜……一个个鲜活的史料呈现在眼前,兴国籍将军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斗历程渐渐清晰,红色文化里的初心与使命,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崇贤乡的红色胜利小道上,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在这里,他们见到了老党员谢世超。“我是1965年3月31日入党的。”老人开口,声音里带着岁月的厚重。自幼亲历过战争,又见证了社会主义从筚路蓝缕到蓬勃发展,对他而言,“入党就是第二次生命”。说话间,他从柜里捧出一摞荣誉证书,泛黄的纸页上,字迹已有些模糊,旁边的军功章在晨光里闪着温润的光。
随后,老人带着大家走向白石万寿宫,脚步虽缓,讲述方石岭战斗时却眼含光亮。他反复叮嘱,学生要好好学,把红色故事讲下去,把党的精神传下去。
从将军园的史料到胜利小道的老党员,这堂红色课,让“初心”从字里行间走出来,成了青年肩上沉甸甸的担当。
乡村诊所里的奉献课:一张病历,一份坚守
贺堂村卫生健康服务室里,村医张昌生的桌上总堆着一叠叠笔记本。翻开看,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血压值、血糖波动、用药剂量,纸页边缘已被翻得起了毛边。“一年得跑四趟全村,”他笑着说,“谁有老毛病,我心里比电脑记得还牢。”
采访时,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进来,张昌生立刻放下手里的笔迎上去,问诊、取药、叮嘱注意事项,一气呵成。这日复一日的琐碎,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动人的坚守。“年轻人啊,要务实点,多做实在事,”他望着学子们说,“为基层服务,为老百姓做事,就是最实在的价值。”
后来,团队又见到了在兴国县人民医院工作的温非寒。他想起儿时往返贺堂村,要在山路走四公里,如今路修好了,条件好了。结合自己的经历,他叮嘱道:“本领要练扎实,心气要沉下来,谦虚点,踏实点,路才能走稳。”
一乡一村的医者故事,像一堂无声的奉献课,让“担当”有了具体的模样。
茶山旷野中的青春题:生态里找路子,实践中探方向
“你们闻,这茶山的空气都是甜的。”站在贺堂村的茶园里,企业家吕伟红指着漫山的茶树说。她带着团队看“庭院经济”的成果:村民院里种着茶树,院外就是观光步道,“绿色生态”不仅养出了好茶,还串起了“采茶体验+民宿”的产业链。她的创业路,成了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教案。
“来,试试这样揉。” 首届兴国工匠钟何林接过鲜叶,指尖轻拢慢捻,演示 “V 字推揉” 的手法。团队成员跟着学,从 “备具、盛装” 到 “收青运青”,从 “轻揉去水” 到 “烘焙增香”,指尖沾着茶汁,鼻尖萦绕着茶香,才真正懂了 “产业振兴” 不是口号 —— 是要像这样,把技术融进泥土里,把生态护在发展中。
这堂茶山实践课,让“创新”不再抽象,而成了青年可以动手触摸的方向。
七天的行走,从红色故里到乡村诊所,从茶山旷野到田间地头,兴国的乡野间,藏着一堂最生动的“大思政课”。学子们从谢世超的忠诚里读懂了信仰,从张昌生的坚守里明白了奉献,从吕伟红、钟何林的探索里找到了青春的发力点。
行走的课堂没有终点。未来,江西理工大学将继续以实践为基,鼓励青年深入基层这所大学校,在田间地头、在群众身边持续上好这门最深刻、最鲜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于大地间书写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