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变景区,南昌市东湖区文旅消费何以散发烟火气和松弛感
8月1日,数万人齐聚南昌八一广场,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暨八一南昌起义98周年,“弘扬爱国志奋进新征程”“八一”升旗仪式在这里举行。观看完升国旗仪式,大部分游客的南昌之旅才正式开启:有的就近前往省府大院City Walk,有的去稍远的大士院打卡瓦罐汤和拌粉,还有的慕名前往佑民寺、杏花楼拍照……游客聚集的南昌市东湖区,好不热闹。
近年来,有别于传统的名山大川景区景点旅游,东湖区文旅消费呈现新形式——“特种兵”在老街区打卡,文青们在老建筑内闲逛。7月底,记者走进东湖区蹲点调研,解码这份烟火气和松弛感在老城区内碰撞出的“新时尚”。
老街坊成为打卡点 老建筑变身新地标
东湖区大士院的老南昌白糖糕店前排着长队。
7月26日,周六上午。位于东湖区大士院的老南昌白糖糕店前排起了长队,这个不足5平方米的小店只卖一个单品——白糖糕。该店的老板胡美永介绍,日常每天卖出的白糖糕数量超过4000个,节假日一天可以卖出7000多个。
“8年前,我刚来大士院,一天卖40个白糖糕。这几年身边的小吃店越来越多,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生意好得忙不过来。”胡美永还在不远处租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场地制作白糖糕,给江西、山东、浙江的10余家饭店供货。
品·环湖69餐饮店
在东湖区,变热闹的不仅是老街区,一批老建筑也“热闹”起来。北湖路上,一栋两层的老洋房立于北湖畔,门口一棵梧桐树几乎遮挡住建筑的一半,被网友形容为“南昌版的上海武康路”。这家名为品·环湖69的餐饮店主营茶咖和私房菜,线上出圈爆火,线下客流不断。如今,围着北湖的一圈老旧建筑被盘活,改造为非遗陈列馆和文艺餐厅等业态,成了新的城市地标。
同样受游客喜欢的还有位于北京西路的省府大院,这里拥有近百栋居民楼,属于典型的老社区。近两年,随着一批年轻创业者的入驻,涌入了咖啡、甜品、书店等40余家新潮小店,为这个老社区带来了新的活力。
新店为何而聚?人气从何而来?
2023年,被认为南昌的“网红元年”,一批新店铺纷纷入驻老街区和老建筑。
念青书店
走进位于省府大院的念青书店,迎面就是扑鼻的淡淡藏香。在南昌打拼的“90后”青海人青红,将10余年的图书从业经历变为创业基础,2022年下半年在省府大院开了这家书店。“我一直想开社区书店,创业投资不大,做街坊生意也有盈利空间,这种模式在广州挺受欢迎。”青红介绍,开业以来有8万人次进店,营收构成:30%图书、40%饮品和30%文创。
同样选址大院的you gallery/有画廊,是一间小而美的艺术空间,每季度更新一次艺术展览。画廊主嘉云介绍,大院充满生活气息,又保持着松弛气质,与画廊的风格十分契合,在2022年她将画廊从其他地方搬移到了这里。“艺术来自于生活,希望能吸引更多人了解艺术。”
在江西财大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曹国新眼中,2022年前后,一批创业者将外地的发展模式带到了南昌,孵化出形式多样的文旅消费内容,同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游客需求变化明显,不管是‘特种兵’还是文艺青年,大家开始扎堆前往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地方。”
2023年7月,小罗子汤店在大士院开了间1000平方米的分店,这里从地砖到柱子,基本保留了原店铺的装修样貌。“消费者认可我们,除了觉得美味实惠之外,也是觉得这是老字号、南昌本土味道,这就是一种情绪价值。”老板娘刘月华介绍,该店一天仅拌粉就卖出6000余碗,每月线下销售盒装拌粉超3万盒。
省府大院的网红店
另一方面,自媒体的推介和传播,也为这份烟火气和松弛感添把火。在小红书上,带有“大士院打卡攻略”“省府大院线路分享”等标签的内容数量众多,其中不少文章点赞数和收藏数均过千。省府大院内漫时光咖啡店工作人员说:“很多人是被线上分享吸引而来,我们推出的哈喽KITTY主题蛋糕很受欢迎,很多小姐姐都是画着精致妆容过来打卡拍照。”
凝聚各方力量 守护烟火气与松弛感
“登阁观江景,下楼品烟火”“大士院过早,蛤蟆街夜宵”……东湖区的文旅消费标签越来越多。然而作为老城区,东湖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但也面临着城市基础设施老旧等现实问题,如何让文旅出圈带动城市品位跃升?如何让发展红利与本地居民共享?这些都是摆在政府、商家、居民面前的共同课题。
T16绿洲
北湖边,修缮后的原河东会馆焕然一新,这三栋老建筑如今有个新的名字——T16绿洲。T16绿洲的主理人陈巍介绍,当初这里是外墙斑驳、门窗紧闭的老房子,变成现在这样社区干部帮了不少忙。不仅带着他们对接江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确认公房租赁细节,在装修噪音干扰、装修材料堆放等问题上,也是积极协调邻里关系。“我们在门口摆放13张摇椅供居民乘凉,设计将这块空间与原住民分享,是一种新业态与老社区的共生发展。”
如今,这份在北湖畔精致生活区的松弛感,也逐渐提升本地居民的幸福感。北湖边饭店主打南昌菜,主理人任俊杰介绍:“饭店在试营业期间,坐满了街坊邻居,大家觉得味道不错,都愿意在这里消费。”
“我们现在嗓门小了,笑容多了,看到哪里有垃圾,也会顺手给处理了。”在大士院,居民主动加入到烟火气的维系中。据大士院的社区干部介绍,大士院投入300余万元实施“修旧如旧”改造,改善街区环境,成立街区运营管理指挥部,统一负责环境卫生管理、街区秩序维护等工作,提升游客旅游体验。2024年,大士院街区共有商铺500余家,新增商户超200家,带动逾千人就业,周边商业体出租率提升至95%,推动了周边地区商业价值的跃升和文旅商产业的发展。
记者手记:一场需要三方力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逛老街,尝美食,一杯咖啡拍半天……南昌市东湖区的文旅消费新模式背后,是一场文旅消费的供给侧改革性改革。这场人流涌动的变革中,需要政府、商家、居民的共建共治,才能共享发展红利。政府需要补位而不越位,改善居民居住公共空间,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引导商家差异化经营。商家需要维护品牌信誉,任何一个个体的信用崩塌,将带来整个群体的被污化和解体。市民需要共同维护文旅消费环境,如果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将为文旅消费体验感加分不少。地方经济提速,城市品质提高,游客满意度提升,这场共赢的改革中,南昌市东湖区还在积极探索,书写来自东湖区的答案。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游静(图由南昌市东湖区委宣传部、念青书店、品·环湖69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