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积极探索低空经济气象服务新模式

2025-08-05 17:01 阅读
江西省气象局

  “云层颜色较浓,适合作业……”7月12日下午,载着探测设备和烟条的“江西造”气象无人机,首次上岗“耕云播雨”,圆满完成试验任务。这是江西气象部门首次实施气象型无人直升机在目标区域开展云结构探测和增雨作业,进一步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推动无人机技术在江西气象行业的创新应用,并辐射带动相关领域低空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图为江西省气象部门“小青龙”大型气象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试验成功 拍摄:董颖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涌现,江西正积极探索低空经济气象服务新模式,护航低空经济“飞起来”更要“飞得稳”。

  “蓄势起飞”

  ——立稳“四梁八柱”气象融入低空经济治理体系

  图为在南城通用机场建设的L波段风廓线雷达 拍摄:邓建斌

  “机场现建有风廓线雷达、云雷达、GNSS/MET水汽以及自动站和能见度等多种新型气象探测设备,并开发了通用气象服务平台,选派技术骨干在现场服务……”7月23日,在抚州南城通用机场首航现场,机场总工程师李运昌说,“气象部门的鼎力支持为今天的转场和今后飞机的安全飞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图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傅敏宁赴南城机场指导转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上)

  在南城机场设立“气象服务保障岗”配备业务值班员入驻开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下)拍摄:邓建斌

  此前,江西省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中心周密部署,期间全程跟踪天气变化,应用北斗系统进行地面和空中通信,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保障,确保转场过程安全顺利完成,也标志着为南城通用机场量身打造的高水平通用气象保障服务正式投入常态化运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早在2023年9月,江西气象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部署,以通航机场气象服务为突破口,拓展到涵盖应急救援、航空护林、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监测、遥感航拍、旅游观光、物流配送等多元化场景,包括各类固定翼、旋翼有人机和无人机在内的全方位低空经济气象保障业务,形成“有机构、有专班、有平台、有技术、有产品、有服务规范”的“六有”通航气象与低空飞行气家业务体系。省政府将“江西省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中心”设在气象部门,并与“江西省通用航空协调运行中心”合署办公,率先推出将全省通用航空机场和低空经济气象风险等级区划等公共服务产品,形成覆盖所有通航和无人机作业实施企业的高价值数据服务平台。气象、民航监管、国家金融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发文对低空经济气象服务业务开展进行规范。

  图为江西省气象局召开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专题研讨会 拍摄:邓敏佳

  安全、智能飞行是低空经济“起飞”的基础,为实现低空飞行活动的风险预警、评估、防控的全链条管理,2025年6月,江西气象部门牵头,联合公安、交通、金融、民航等部门和保险、航空等有关公司企业,召开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专题研讨会,共商依托低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和产品,建立“数据驱动+动态风控”的保障体系,构建全省低空飞行气象条件许可评估机制。

  图为江西省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中心 拍摄:邱璐

  “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智控’,我们还将在通航及低空气象基础设施规划和统筹建设、通航及低空飞行计划气象安全风险评估、不同场景的服务产品研发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不断探索,助推地方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省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中心主任贺志明说。

  “乘风而上”

  ——密织“服务网络”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安全基座

  “230度方位距离机场40公里有雷达回波……”7月13日,空中未来通航公司地面保障人员冯继密在江西通航气象服务平台上,监测到雷达回波往机场方向移动,迅速通知机场塔台指挥执行任务飞机尽快着陆,待飞机安全着陆,25分钟后,机场出现雷雨。

  气象数据全程共享保障飞行安全的成功案例只是一个缩影。在江西,通航气象服务平台已对接12个通航机场、95家通航飞行企业,平均每天为企业20余个飞行计划50余架次飞机提供包括“飞行递进式服务”“高影响产品服务”“飞行计划全覆盖服务”的全链条、伴随式气象保障。

  图为江西省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中心制作的服务产品 制图:杨华 傅杰阳

  监测如何更精密?江西气象部门在通航机场、航线建设12部L波段、2部P波段风廓线雷达、6部毫米波云雷达、70部能见度观测仪,针对性建设一批6要素自动站,提升通航和低空重点区域垂直廓线快速精细化探测能力,全省风廓线雷达监测分辨率间距从263km缩小至96km,观测资料实时接入天擎系统,为全天候保障低空通航飞行提供数据支撑。

  预报如何更精准?以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力量对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开展低空三维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云的AI预报技术、通航目视飞行气象风险等级阈值等影响通航安全的关键预报技术研究。生成水平分辨率4公里,垂直分层14层,0-3000米的250米分辨率,时间分辨率10分钟,预报时效30小时,逐小时更新40余类低空三维高时空分辨率的分层航空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服务如何更精细?通过气象预警信息与通航飞行数据共享链路,建立覆盖所有通航企业气象数据“一平台服务”,实现气象数据与飞行数据“一张图显示”、气象高价值数据“一站式获取”,深度融入通航计划执飞全过程,在飞行计划阶段,提供48小时逐小时气象预报数据和气象风险等级预警产品;在临近执飞阶段,提供气象网格实况数据和未来2小时逐10分钟短时临近气象预报数据。

  “凌云高飞”

  ——培育“产业链条”拓展低空经济气象应用场景

  在吉安,江西通航气象服务平台已接入吉安飞行服务站,桐坪机场设立“气象服务保障岗”,配备业务值班员入驻开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制作专报服务通用机场飞行作业;

  在共青城,通用机场塔台设立气象服务保障席和气象数据监控席,同时,配备“631”智能外呼终端,提升预报预警质效;市气象局联合高精尖无人机企业共建“气象+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基地;

  在赣州,规划风廓线雷达部署,强化高影响天气要素捕捉,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

  在南昌,气象、科技两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低空气象保障技术研发……

  图为驻共青城市通用机场服务站并设立气象服务保障席和气象数据监控席 拍摄:胡皓

  随着“低空+”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江西气象部门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把握市场、民生需求,突出场景特色,助力打造地方名片,“我们选取了共青城市南湖通用机场—庐山西海这条低空旅游观光路线,打造‘两区一线’气象应用示范场景,将定制化开展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气象实况服务模型以及低空飞行气象数字底座等,实现气象观测服务与低空飞行通信、导航、监视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一体布局、一体设计,各类资源共享共用。”省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中心副主任龙余良说。

  旅游观光、公共服务、无人机培训、农林植保、应急救援……场景越来越丰富、服务越来越亲民,江西低空气象应用场景探索正在持续“扩容”。低空飞行的下限是安全,上限则是经济性。如何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开发低空飞行的经济价值,是低空气象服务的另一个关键点,也是江西低空气象探索的方向。

  “江西气象部门将积极融入低空经济治理体系,按照‘气通导监保’模式,即气象—通信—导航—监视—保险‘五位一体’,联合相关部门及企业建设标准化的综合保障基地、无人机飞行营地和飞行服务站,提供以气象导航应用为主线的‘一站式’低空飞行敏捷服务。”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傅敏宁说。

  育才造士,注入源头活水,发展低空经济,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此前,江西气象部门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局校、校企等合作方式,创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机制,建立“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翱翔无人机飞行培训(实训)基地”,集教学、实训、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协同育人新范式,2025年首期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班取证通过率达86%。

  “我们将以‘江西省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中心’为平台,面向通用航空与低空气象保障的关键环节深化合作,致力于推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空域动态等信息的实时交互与安全共享,促进气象服务与低空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优先推动科技成果在低空气象保障中转化应用,推进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组织业务实训和学术交流,共同培育复合型气象保障人才队伍。”傅敏宁说。(文/李钦 徐梦维 审/周国强 钟微)(胡皓、黄文勇、洪闵、刘程、邓建斌对本文有贡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