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治理网络“黑话烂梗”,守住语言的“文化味”
“尊嘟假嘟”“XSWL”等谐音梗、缩写梗随处可见,“媛”“老六”等正常词语被贬义化,“梭哈”等游戏黑话让人不知所云……不久前,针对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势头,一些网络平台发布公告,明确整治平台上的不规范用语现象,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人民日报》8月5日)
网络“黑话烂梗”以模糊语义、低俗表达为特征,例如青少年常用的“你个老六”等烂梗,以及电商领域的“某宝”“赚米”“波波间”等替代词。此类表达常以英文字母、错别字或生造词污染规范汉语,如用“w”代替“万”,用“k”代指“千”,甚至迫使媒体采纳此类用法。互联网“黑话烂梗”正悄然侵蚀文化根基,还需多方协同守护健康语言环境。
网络“黑话烂梗”扭曲青少年语言体系,破坏汉字文化传承,阻碍文化对外传播,对文化土壤造成多重侵蚀。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忧烂梗泛滥导致青少年“不会好好说话”,削弱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潜移默化影响价值观。校园中不分场合滥用攻击性黑话,易引发同学间冲突;英文字母和错别字大规模替代规范汉字;错误表达泛滥使外国学习者难以理解中文,损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
网络“黑话烂梗”泛滥成灾,正在侵蚀清朗的互联网空间。一方面,青少年为追求群体认同和社交效率,主动模仿二次元、恶搞视频中的黑话烂梗,使得互联网上的不规范用语深度渗透未成年人生活。另一方面,有的创作者因网络“限流”被迫用“赚米”替代“赚钱”等表述,形成恶性循环,沦为网络“黑话烂梗”的推手。
当低俗隐喻被包装成“玩梗”,当消极价值观藏身于流行语,它们便会在轻松戏谑的伪装下,悄悄侵蚀健康的文化肌体。
不能任由互联网“黑话烂梗”侵蚀健康的文化土壤。为语言拉好文明的缰绳,全社会人人有责。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用语,学校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烂梗,家庭与学校合力筑牢抵制“黑话烂梗”侵蚀防线。二是网络平台要压实内容管理责任,出台规定约束黑话,清理低俗梗,加强技术监管,过滤不良内容。三是社会协同净化语言环境,推动优质内容创作替代烂梗,打造纯净网络空间。只有社会各界齐心合力守护文化根基,才能为青少年守护一片语言净土。
守住语言的“文化味”,使其成为审美旨趣、文化基因的载体,是规范使用语言的题中应有之义。互联网广泛普及,带来大量新词新义、网言网语。经历时间的淘洗后,许多有妥帖解释力和蓬勃生命力的字、词、句会扎根生长,为语言表达带来新鲜活力。而从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角度审视,泛滥的“黑话烂梗”违背语言规范、侵蚀文化根基,亟待被治理和清除。
(王同文 许华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