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绿足迹·红印记”实践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5-08-05 17:50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6月29日至7月5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学院“绿足迹·红印记”实践队走进遂川茶乡,以遂川狗牯脑茶为纽带,串联产业体验、红色传承、生态探索、文化调研等多个维度。在这里,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劳动的温度、红色的深度、生态的广度与非遗的厚度,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读懂中国乡村的过去与未来。

  茶产业里的劳动育人课

  走进标准化茶园,在狗牯脑茶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队开启了“望茶、探茶、采茶、制茶、品茶”的全链条体验。“提手采,轻放篓,一芽一叶藏春秋”,老师傅演示的采摘诀窍里,藏着对茶叶最温柔的珍视。

  在基地进行传统手工制茶体验时,铁锅还带着杀青后的余温。队员们不仅体验高温炒青、初揉、二次揉捻等基础工序,更参与“非遗技艺进阶学习”,在传承人系统授课中,掌握杀青火候控制、揉捻力度把握等核心技艺,当亲手制作的毛茶在焙火中透出焦糖香,才真正懂得“守艺”二字的分量。在学习炒茶制茶的全过程中,实践队同步策划并拍摄了《指尖上的狗牯脑茶》宣传片,它既是队员们对制茶技艺从“体验”到“理解”再到“传播”的能力跃升,也将实践中的观察、感悟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产品。

  为深挖茶史渊源,队员们走访当地茶农、村干部、非遗传承人,收集狗牯脑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种植、制作、贸易故事,尤其是与客家迁徙、红色革命相关的史料。客家茶话会上,云雾茶在杯中舒展,茶艺师讲述着客家人背着茶种迁徙的故事:“茶叶是我们的命根子,战乱时宁可饿肚子,也要把茶籽藏在怀里。”实践队沉浸于茶艺研习课堂:从茶史的千年脉络,到品茗的优雅仪轨,再到奉茶的礼仪精髓,团队成员在盏盏清茶间,真切体悟到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恒久魅力。

  寻访红色踪迹,探忆峥嵘岁月

  在遂川的青山绿水间,茶叶的脉络与红色基因紧密交织。实践队踏入高坪镇红六军团宿营地——郭氏宗祠,一段被茶香浸染的烽火岁月豁然眼前。土墙上斑驳的红军标语旁,静静陈列着当年装茶的竹篓和红军回赠茶农的刺刀。

  “这把刺刀是红军回赠的礼物,和装茶的竹篓一起,是军民鱼水情的双重见证。”队员彭欣颖轻抚文物低语。当队员们重走当年红军转移的崎岖小道,村干部讲述茶农以茶篓为掩护为红军送药品补给的故事,让蜿蜒山径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堂。

  生态课堂里的绿色密码

  实践队徒步海拔1725米的鹰盘山,该地是茶叶生长的黄金地带。“这里的石墙岩层形成于1.5亿年前,与茶树根系在时光里共生,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市的50倍”,当地村民的话让队员们明白:狗牯脑茶的独特香气,源自罗霄山脉馈赠的生态宝库。采集植物标本时,淡叶竹的清香与茶香交织,队员丁馨提议可以建立草药电子档案,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注解。在五指峰观景台,云海漫过茶田的画面,让队员们想起茶农的话:“施肥要用菜籽饼,除草得靠人工薅,急不得。”这种与自然和解的智慧,被队员们写进“森林生态笔记”。

  茶香民宿里的红绿交响: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实践队了解到村内规划了本地风情康养民宿群,而茶叶文化成为串联起红色记忆与乡村生活的核心线索。在实地调研中,走访当地有名的望云山居民宿,老板向队员们讲述他的创业故事,民宿主打“客家生活体验”,游客可学习茶艺、参与制作客家米粿等,透着“把客人当家人”的真诚。当地文旅办工作人员介绍,这类民宿八成由村民自家房屋改造,政府不仅提供装修补贴,还牵头串联红色景点与茶园资源,形成“上午忆红、下午采茶、夜晚品茶”的闭环路线。

  实践队的脚步丈量茶山,思考也落在实处。在“望云山居”民宿,老板的热情与忧虑并存:“客人爱喝狗牯脑,但村里民宿空置率仍高。”一场围绕茶乡未来的“青年议事会”就地展开。实践队迅速开启“茶旅诊断”:实践队真实记录采茶、古法炒茶技艺的《指尖上的狗牯脑》短视频后期可在此进行播放;开展“茶旅融合创意方案”工作坊,依据当地茶叶资源、红色文化、客家风情,策划“茶园采摘——手工制茶——客家茶宴——红色遗址参观”等一日游特色茶旅线路;同时,发挥创意,将茶叶元素与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考虑是否可设计茶叶包装、茶宠、茶具等文创产品,助力当地茶叶品牌推广。

  这个夏天,“绿足迹·红印记”实践队将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诠释担当,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最动人的色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