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不能再让“面子工程”寒了老百姓的心
近日,广西公开通报2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包括富川瑶族自治县“水秀”和“灯会”旅游项目,投资2230万元,最终却以“水秀”项目停止运营闲置、“灯会”项目因设施毁损严重被拆除,惨淡收场,令人唏嘘。这一“面子工程”不仅让巨额资金打了“水漂”,更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实在是让当地丢了大“面子”。
一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规划、充分论证。但富川这个项目,在时任县委书记陈华的“一意孤行”下,仓促上马。当时富川瑶族自治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本应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解决民生之急、发展之困。可陈华却不顾实际,盲目追求所谓的“亮点工程”,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擅自决定先进场施工后补办招投标手续,如此行事,项目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也难怪最终沦为“烂尾”。
陈华这般行径,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他或许只想着自己的“政绩簿”上能添几笔亮眼的成绩,好向上面交差、为自己谋前程,却忘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这是一些干部的真实写照,他们把心思都花在了如何迎合领导、打造“面子工程”上,全然不顾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发展需求,是否能给百姓带来实惠。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更寒了老百姓的心。
“面子工程”是怎么冒出来的呢?究其根源,一是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作风漂浮,不深入调查研究,仅凭“拍脑门”就作出决策,把个人政绩置于群众利益之上,追求表面光鲜和“上级关注”,却忽视了实际效果和民众需求。二是决策机制存在漏洞,“一言堂”代替民主决策,专业意见让位于行政意志,导致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盲目上马。三是监督问责滞后,项目审批时“一路绿灯”,出问题后才“秋后算账”,这种“重建设、轻监管”的模式,无疑助长了“拍脑袋”决策的歪风邪气。
要整治“面子工程”,必须下猛药、出重拳。要完善政绩考评体系,把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债务风险防范等关键指标摆在更重要位置,让领导干部明白,真正的政绩是为老百姓谋福祉,而不是搞花架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重大工程项目全流程、穿透式监管,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强化责任追究,对决策失误、违规操作、腐败行为等严肃问责,让相关人员付出应有的代价,看谁还敢拿公共利益当儿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领导干部应当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心思用在为民造福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少搞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才能赢得百姓的好口碑。
(刘诗良)
